西方与伊朗对峙殃及世界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国际- 环球观察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西方与伊朗对峙殃及世界
苏晓晖 • 2012-03-05 • 来源:北京周报 2012年第7期 2月16日出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多年来,伊朗已背负来自联合国以及美欧等方面的多项制裁。近期,欧美继续加大对伊石化、金融业的制裁力度。同时,美提高对伊军事打击声调,在伊周边加大军事部署;伊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在海峡区域进行了海陆空三军演习。西方与伊朗对峙带来多方面的消极影响。

西方制裁对伊朗国内经济造成沉重打击,民生问题更为严峻;美伊斗争失控的可能性加大;国际能源供应安全及油价稳定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欧洲和亚洲相关国家经济发展遭遇更大挑战,甚至可能拖累世界经济复苏。

 

平民生活更为艰难

西方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制裁引发伊朗通货膨胀失控,伊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在21%左右。食物价格已在最近几个月上升了20%。为削减赤字,政府终止了对燃油和部分食物的补贴,使得油价上涨了7倍,面包价格上涨了4倍。伊朗货币里亚尔急剧贬值。所有的进口商品,尤其是电脑、手机、电视和冰箱等电子产品,价格上涨了50%以上,部分进口药品的价格上涨30%左右。

货币暴跌又进一步抬升国内物价,造成约占人口17%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伊朗人民生活更为艰难。货币贬值打乱了伊朗货币市场的正常秩序。伊朗商人和普通民众纷纷抢购外币和黄金,里亚尔黑市交易极度混乱。西方制裁还妨碍了伊朗银行汇兑渠道的畅通。数百万伊朗贫困民众长期以来依赖旅居海外的亲人的经济资助,无法如期收到国外汇款将使这些人的生活雪上加霜。

 

地区局势更趋紧张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美国与伊朗近期爆发武装冲突的几率“很低”。主要理由包括:美国正面临大选,现阶段选择对伊实施军事打击无益于奥巴马实现连任;以色列在没有美国配合的情况下应该不会主动发起战争;伊朗处于弱势,尽管表态强硬,但不太可能挑起战争。

然而,近几个月来双方较量升级增加了冲突爆发的风险。首先,如果欧美无限制地加大对伊朗的制裁力度,将其“逼入墙角”,不能排除伊朗实施绝地反击的可能性。自去年以来,西方对伊朗的制裁压力不断加大。2011年11月21日,美国宣布将对伊朗石油和石化领域以及涉及核项目的公司进行制裁。同时,美国呼吁盟国加强对伊朗的制裁。英国政府宣布了针对伊朗的新经济制裁措施,要求英国各金融机构切断与伊朗各银行的金融联系。加拿大也宣布将停止对伊朗出口任何与石油化学制品、石油和天然气有关的物资,并基本“结束与伊朗的任何交易”,其中包括与伊朗央行之间的合作。2012年1月23日,欧盟成员国外交部长作出决定,不再进口伊朗原油及石油产品,同时针对伊朗中央银行等机构出台一揽子经济制裁方案。针对西方的制裁,伊朗方面反应强烈。伊朗官员宣称,欧洲必须为其挑衅行为受到惩罚。为此,伊朗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并考虑实施停止对欧原油出口等“主动出击”的措施以打击欧洲经济。

其次,伊朗国内因素也可能造成局势失控。一方面,伊朗现政权有可能利用与西方的对抗来掩盖国内的经济问题和政治斗争。另一方面,西方制裁加剧了伊朗国内势力派别之间的分歧和斗争,而分歧的增加将导致事态失控。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的支持者与最高领袖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的效忠者之间关系紧张,在哪一方最能够代表伊斯兰革命的理想,并且能够在国际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保住政权的问题上,双方正展开激烈角逐。在两派斗争过程中,伊朗呈现出政府管控能力下降、整个国家越来越倾向“铤而走险”的趋势。伊朗涉嫌暗杀沙特驻美大使的计划和英国驻伊朗大使馆遭袭击事件都暴露出伊朗的国内斗争。而这种“不谨慎”的行为又导致伊朗与西方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袭击英国使馆事件发生后,欧美反应强烈,美国白宫以“最强烈”言辞谴责伊朗。英国关闭了伊朗驻伦敦的大使馆,法国、德国和荷兰也已经相继召回了驻伊大使。此次事件导致伊朗与西方国家的矛盾骤然升级,舆论焦点也从“伊朗能否顶住欧美严厉的经济制裁”变为“伊朗是否会成为西方军事打击的下一个目标”。

 

冲击国际能源安全

西方与伊朗对峙造成国际社会对能源局势的担忧。从能源供应角度来看,伊朗能源出口中断将对欧洲和亚洲造成严重影响。伊朗是重要的产能国,其已探明的储量为93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10%,居世界第五位。石油日产能力可达410万桶,其中大约一半出口到全球市场,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国。欧盟每天从伊朗进口约60万桶原油,是伊朗石油的第二大出口对象。其中,希腊占25%,意大利占13%,西班牙约占10%。亚洲也是伊朗的重要出口对象,几乎占伊朗原油和凝析油出口的2/3。伊朗占日本石油进口总量的10%左右,占韩国的8.3%,占中国的11%,占印度的12%。

如果伊朗的石油出口被切断,世界每天的石油供应量将减少约2.3%,欧洲和亚洲的进口国将很难在很短时间内找到供应充足且价位合适的替代供应来源。例如,韩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价格为每桶102.89美元,低于阿联酋、沙特和科威特的价格,如果韩国从其他国家进口原油来替代伊朗的供应,其炼油企业每年可能会损失数千万美元。

从能源运输角度来看,如果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将对全球能源供应带来沉重打击。霍尔木兹海峡是全球重要的石油运输途径。全球大约1/3的海上石油运输经过霍尔木兹海峡,每天经过的大型油轮多达30艘。亚洲75%以上的石油途经霍尔木兹海峡。

对峙带来的能源供应和运输风险不可避免地影响油价走势。欧盟禁运决定公布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3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25美元,收于每桶99.58美元,涨幅接近1.3%;3月份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110.58美元,涨幅为0.66%。有分析人士预测,一旦伊朗问题全面爆发,那么国际能源形势将陷入大混乱的局面,其严重程度要远远超过“阿拉伯之春”。原油价格或许会突破每桶200美元。

 

拖累世界经济复苏

欧盟对伊朗采取石油禁运对危机后羸弱的欧洲经济来说不啻于雪上加霜。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是欧盟成员国中进口伊朗石油最多的国家。欧盟将7月1日设定为实施对伊石油禁运的时间,目的是为了给这几个国家足够的时间,寻找替代的石油供应。但如果伊朗抓住此弱点,主动提出“断油”计划,这三国的经济可能“陷入瘫痪”。日韩为避免本国经济受损,与美进行谈判,要求美将其排除在制裁法案之外。

对峙引发的油价动荡可能会拖累世界经济复苏。根据德意志银行首席能源分析师亚当·斯明基的预测,如果国际油价能够保持目前的水平,2012年全球经济将能够实现3%至3.5%的增长目标;如果国际油价上涨至每桶125美元,全球的经济增速将降至2.5%。如果油价飙升至每桶150美元,将对全球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

中国有句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西方与伊朗之间的恶斗不仅必然会使双方两败俱伤,而且必然给本已动荡不定的地区安全局势“煽风点火”,令陷入低谷且风险不断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报告提出中国须尽快将核安全法纳入立法程序
前两月全国财政收入超2万亿同比增13.1%
国内首艘校船将起航定点摆渡36名学生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给微博提供持续发展渠道
央行负责人回应货币政策金融改革诸热点
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
“新普京时代”拉开帷幕 稳定是“主旋律”
欧元区财长会议正式批准希腊第二轮救助方案
儿童急性白血病等将可获地方专项救助
蛟龙号拟五六月挑战7千米深海冲纪录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2011年第11期
2011年第10期
2011年第9期
2011年第8期
专题导航更多

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受过西方文化洗礼的新兴知识阶层,是接触过新思想,拥有新观念的时代青年。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牺牲精神,正是他们,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而使古老的中国焕发了青春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最后一天转移至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九十岁的华诞。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龙年属龙
中国入世10周年回顾与展望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