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上台与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国际- 环球观察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野田上台与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
张瑶华 • 2011-09-06 • 来源:北京周报 2011年第37期 9月15日出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8月30日,日本政坛的走马灯再次开始旋转。野田佳彦取代菅直人,成为新首相。由于野田过去担任财务相,其外交方面言论较少,因此使人们对其外交路线表示关注。加之野田在此前对历史问题的表态和关于“二战的甲级战犯并非战争罪人”的言论,更使人们担心其亚洲外交政策的走向。而真正令人关心的是,民主党政权几经换相,在外交上经历了理想主义和情绪主义的波折之后,是否能够转向理性、沉稳,给东亚地区的稳定带来积极因素。

 

“自主平衡外交”的破灭

2009年日本民主党高举“变革”大旗上台执政。民主党取得众议院选举胜利,不仅改变了自民党长期执政的局面,在外交上也给人以新的期盼。鸠山上台提出了自主平衡的外交理念,一是在坚持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的基本方针的同时,强调日本外交的自主性,主张日美地位对等;二是重视亚洲外交,在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与日本和亚洲特别是和中国的关系中寻求平衡。鸠山外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美国驻日普天间军事基地的调整上尊重选民意见,并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态度;另一方面,在与亚洲的关系上,积极发展和中国的关系,并推动“东亚共同体”的建设。

鸠山的外交调整严重干扰了美国的亚洲战略。于是,美国动用一切公共外交手段,引导美日媒体就安保同盟的必要性展开舆论强攻。在对鸠山内阁施压的过程中,美国主要强调的是中国的崛起对地区构成的威胁。鸠山被迫辞职,致使民主党大选时提出的让美军基地从冲绳搬出去的承诺化为泡影,民主党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也成为画饼。而鸠山失败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继任的菅内阁引导日本外交重心向日美同盟的回归,为美国进一步推动美日同盟向美日联合应对中国崛起转向创造了条件。

 

回归“亲美制华”路线

对于菅直人上台执政,中国的舆论曾寄予较多期望。曾有观点认为,菅多次率领民主党代表团访华,在推动和中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且之前有诸多“亲华”言论,因此菅上台将“比鸠山对中国更好”,有利于推动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客观地说,菅直人继任后,中日关系的开局是良好的。在坚持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连续性上,民主党表示继续坚持中日两国既定的“四个政治文件”,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在历史认识问题上,民主党继续表现出不同于自民党政权的姿态。菅明确表示内阁全体成员均不在“8·15”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并创内阁全体成员不参拜的先例。特别是菅接任首相第一周,就主动启动了中日间的总理“热线”。第一个外交举动,是选派具有丰富国际商务经验、与中国政、企界关系良好的伊藤忠商事最高顾问丹羽宇一郎出任驻华大使,以推进中日经贸转型升级,彰显菅内阁对中国的重视。

但是,民主党在去年7月中旬的参议院选举落败,失去了多数席位。为挽回颓势,菅直人采取了通过外交政策的调整来稳定执政地位的政策。将外交理念调整为:放弃“自主平衡外交”,借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亚太,修复、强化日美关系;以加强“日韩信赖关系”为亚洲外交的核心,以“异质性”及东海等问题疏离中国,就“天安号”事件、绑架问题和核问题继续向朝鲜施压,力求形成日美韩安全合作。

为积极改善鸠山执政时期一度冷却的日美关系,菅给日美同盟定性为“不仅支撑着日本的防卫,而且可以说,也是支撑亚洲和太平洋稳定与繁荣的国际共有财产,今后也将稳步深化同盟关系。”而关于对华关系仅一句话:“与中国将加深战略互惠关系”。由此可见,在菅内阁外交的天平上不仅大大加重了对美关系的砝码,而且将对华政策的调整与对美关系的调整紧密挂钩,把加强日美同盟作为平衡中国力量增长的工具。

菅明确表示,驻日美军发挥着威慑中国的军事作用。把驻日美军作为制衡中国的力量和把中国作为战略警戒对象,民主党政权的外交与自民党政权的日美同盟观和对华观如出一辙。不仅日本政要在各种场合配合美国宣扬“中国威胁”论,频频对中国发难。钓鱼岛撞船事件的处理方式也打破了此前中日双方的默契和常态。在日美同盟的基础上,菅内阁还积极构筑制约中国的战略联盟,要和邻国合作应对中国的发展所引起的亚太地区力量结构的变化。可以说,菅内阁的对华政策导致中日关系中的对抗性因素不断增多,大大削弱了中日建立战略互信的基础。

 

野田外交难出新意

野田接任首相,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时。党内要重整旗鼓,消弭派系纷争,巩固执政地位;国内要解决灾后复兴和财政危机。外交并不是野田执政的紧迫课题。因此,外交更多地要服务于内政的需要,保权、求稳是其主基调。野田内阁将延续菅内阁的做法,把对美关系置于外交首位,继续以日美同盟为基轴、深化日美关系。在如何处理与崛起的中国的关系上,野田显然可以有所作为。究竟是沿袭菅内阁的制衡中国战略,还是基于两国及地区的持久稳定和发展,构筑稳定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是野田内阁面临的选择。

现在,日本经济正处于关键时刻。中国是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日本产品最大的市场,强硬的对华政策不符合日本最核心的利益。财相出身的野田再怎样想强化日美同盟,也难以忽视中国对于日本经济的提振作用。但是日本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错误判断,以及在内政上可能遇到的困难,都将给野田内阁的对华政策带来不确定性。

明年将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两国关系面临改善的新机遇。近40年来,两国关系虽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中日关系现状看,因钓鱼岛撞船事件引起的中日关系恶化尚未完全修复,两国民意基础仍显薄弱,两国间固有的历史问题、教科书问题、东海油气田等问题随时有可能再度被激化,从而损害中日关系。另外不能忽视的是美国因素。基于其全球战略的布局,美国不断在东亚搞平衡中国的战略。目前,美日对华战略基调日渐清晰,对所谓“中国威胁”的定位,开始由理论上担忧潜在威胁向实践中应对现实威胁悄然转变。美国一直伺机挑起中日两国的争端,企图既控制日本,又通过日本来制衡中国。只要中日两国间的矛盾长期存在,美国随时可以利用这些矛盾为其东亚战略服务。

对野田内阁来说,停止党争,将精力投放在灾后重建和解决经济问题之上,加强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合作,这不仅是保住民主党执政地位的有效做法,也符合日本民众的利益和愿望。希望野田内阁外交能趋于理性和成熟,促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报告提出中国须尽快将核安全法纳入立法程序
前两月全国财政收入超2万亿同比增13.1%
国内首艘校船将起航定点摆渡36名学生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给微博提供持续发展渠道
央行负责人回应货币政策金融改革诸热点
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
“新普京时代”拉开帷幕 稳定是“主旋律”
欧元区财长会议正式批准希腊第二轮救助方案
儿童急性白血病等将可获地方专项救助
蛟龙号拟五六月挑战7千米深海冲纪录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2011年第11期
2011年第10期
2011年第9期
2011年第8期
专题导航更多

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受过西方文化洗礼的新兴知识阶层,是接触过新思想,拥有新观念的时代青年。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牺牲精神,正是他们,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而使古老的中国焕发了青春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最后一天转移至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九十岁的华诞。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龙年属龙
中国入世10周年回顾与展望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