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泰国当选总理英拉·西那瓦晋见泰王普密蓬,接受正式任命,标志着7月3日以来“决而犹悬”的泰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英拉成为泰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毫无从政经验的英拉为何能够赢得大选,在政局动荡多年的泰国,她领导下的新政府能走多远,又会将泰国政治和社会经济引向何方?
“草根阶层”的再次胜利
英拉本人在大选中表现得非常出色,刚柔并济,富有魄力,然而,作为政治新人的她之所以能够领导为泰党在500个议席中获得265个,最终赢得组阁权,号召力不是来自代表其个人的名字“英拉”,而是来自代表家族的姓氏“西那瓦”。更确切地说,英拉的胜利是他信的胜利,是他信背后的广大泰国“草根阶层”的再次胜利。
泰国的传统政治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精英政治,传统因素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非常巨大。传统的泰国社会等级森严,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在政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与等级关系相伴随的是特权造成的社会资源严重分配不均,从而形成了高度的贫富分化。这种分化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固化了等级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产阶级的数量和经济实力都有显著增长,逐渐成为对泰国传统政治产生影响的新变量。但是,泰国中产阶级的力量远没有西方社会那么强大,而且这个群体在利益和思想上与传统的政治精英阶层存在着盘根错节的联系,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对立。因此,尽管泰国现代史上发生过好几次以城市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民主政治运动,但并没有动摇传统精英政治的基础。
真正对泰国传统政治产生致命冲击的是以农民为主的“草根阶层”。传统的精英政治一向把注意力集中在城市,即使在大选中也极少到农村进行宣传拉票。农民对政治几乎没有关心,投票率很低,投票也常常是被“买”走的。另外,泰国长期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政策,使农村地区负担了沉重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本,却没能享受到应得的发展红利。由此泰国城乡差别和贫富悬殊进一步加剧,草根阶层和精英阶层、城市中产阶级产生了根本的利益对立。
但是由于长期游离在泰国政治之外,草根阶层不仅没有争取利益分配和资源共享公平的渠道和话语权,甚至根本没有争取的意识。他信看到了草根阶层所蕴含的巨大政治能量,对其进行了成功的开发和引导。2001年大选,他信提出以“草根政策”为核心的农村发展纲领,制订了详细而人性化的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切实的收益,迅速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戴。同时他信也激发了农民们参与政治事务、争取自身权益的意识,占泰国人口将近70%的草根阶层被迅速动员起来,走上泰国政治的舞台。
泰国草根阶层的力量不仅体现在令世界瞩目的“红衫军”活动上,更集中地表现在大选中。在他们的支持下,他信集团在2001年以来的每次大选中无往不利,05年他信领导的泰爱泰党获得四分之三的议席,成为泰国历史上第一个“一党独大”的政党。就在他信下台后的2007年,作为其代理人的沙马·顺达卫和泰爱泰党的后身人民力量党再次以高比例赢得大选。所以说,本次大选英拉的胜利只不过是对草根力量的再次印证。
新政府面临巨大挑战
草根阶层的力量让英拉领导的为泰党和他信集团再次赢得了政权,然而,如何对这个巨大的力量进行有效的引导,推动泰国政治和社会走向稳定和发展,如今成了英拉新政府面临的首要挑战。
对草根力量的动员和开发,是他信政治生涯中最成功的运作,也是他信集团最大的政治资产,可以说他信由此成为泰国政治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变革者。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英拉新政府面前的草根阶层与当年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如今的草根阶层在政治参与和利益诉求上已经形成了高度的敏感和自觉,除了用选票表达意见之外,五年来街头政治也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甚至更加青睐的表达方式。因此,在重掌政权之后,英拉领导的为泰党政府和他信集团必须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在政治制度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为草根阶层的政治参与开辟多元化、制度化、实效化的途径。
第二个重大挑战是如何解决两大阵营的对立,实现和解。如前所述,近年来泰国的政治动荡,“反他信”和“挺他信”两大阵营的不断冲突,深层的根源在于传统精英阶层、城市中产阶级与草根阶层之间根本利益的对立。尽管英拉在竞选期间把“全国和解”作为一项重要的承诺内容,民主党也推出了可以媲美为泰党的惠民政策宣传。但一切都还只停留在口头上,双方对立的根源——利益分配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一旦有所波动,冲突仍会一触即发。
第三个重大挑战来自英拉本身。尽管英拉富有成为优秀政治家的潜质,但从一开始她就被泰国内外视为他信的代言人甚至“傀儡”,这是毋庸讳言的。鉴于目前他信在泰国政治中还是一个太过敏感的词汇,如何处理他信在其执政中的作用,将深深影响英拉政府的命运。面对“虎视眈眈”的反对派,英拉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自身从政经验的缺乏让她的独立执政能力备受质疑;另一方面,在执政中显现出太多他信的影子也会立刻受到无情的攻击。相比之前同样作为他信代理人的沙马和颂猜,英拉的总理之路将更加艰险。
走出“死循环”
英拉政府已经上台,表面上泰国政局似乎暂时归于平静,但事实并非如此。针对英拉提出的一系列竞选承诺(包括提高最低工资、为稻农提供米价担保、让普通人买得起车房、给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免费笔记本电脑等),泰国内外舆论掀起“过于激进”、“会损害中小企业发展”等一大片质疑的声浪。可见,英拉政府尚未下车,政局已经呈现出“暗流汹涌”的态势。
如果把英拉在大选中的胜利放在过去的五年乃至十年中看,我们会发现这很可能不过是又一圈的循环,泰国并未走出持续的政治僵局。这个僵局的表现非常简单:只要进行大选,在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中处于劣势、但在人数上处于绝对优势的挺他信阵营就会获胜,反他信阵营则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制、夺回政权;如果不进行大选,挺他信阵营就会激烈反对,甚至引发暴力冲突。过去几年,泰国政局就陷入了这样一个“死循环”。
究其根源,这个僵局是泰国最尖锐的阶层对立的体现,也是城乡差别、贫富分化等最深刻的社会矛盾的爆发。这个僵局能否解决,关系的不仅是少数政客政党的政治前途,不仅是某个或某些利益集团、社会阶层的利益得失,而是泰国政治的稳定和进步、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它的解决不能只期待哪一位政治家或者哪一届政府的正确决策,而是要靠泰国各个社会阶层和政治势力从大局和长远着眼的真诚和智慧。
英拉政府和反对派接下来应该从两大方面着手,解开僵局:第一,在利益上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让各个阶层都能相对公平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第二,调整政治结构,吸纳农民等新兴的政治力量,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依靠法律和制度的力量来预防和化解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民众的政治参与、利益均衡和社会公正是必然的前进方向,不同阶层的合作和共享是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和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只有这样,泰国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