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到12日,代表全球最重要国家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将在韩国首尔聚首,举行第五次首脑峰会。此次峰会希望就全球经济复苏失衡等问题达成共识。但在峰会开幕之前,各国在汇率等关键问题上分歧依然巨大。
货币引发“内战”
G20包括发达国家和全球主要的新兴经济体,其GDP占全球总量的90%,贸易量占80%。这二十国也成为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力量。但今年以来,由于贸易问题带来的汇率争议也引发G20内部激辩:先是美国多次施压人民币升值,引发中方激烈反应。而后美国又突然宣布购买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这一开动印钞机贬值美元的举动更招致广泛批评,也引发全球货币战的担忧。
此次峰会,汇率问题也成为各方争辩的焦点。为了商讨此次峰会将公布的《首尔宣言》,9日、10日两天,G20各国代表就一些关键性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包括汇率、经济失衡以及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措施等,但会议并未能达成实质性共识。“讨论如此激烈,会议房间变得很热、缺氧,我们不得不让门敞开着。”首尔峰会发言人金允庆10日说。
协商会议像吵架
据悉,9日的会议一直持续了14个小时,40到50名各国代表挤在一间狭小的会议室里。随着时间推移讨论不断升温,不断有代表提高嗓门,尤其是谈到全球经济平衡增长的一份方案时,辩论更进入白热化。
在10日的会议上,各方虽就金融监管改革、全球金融安全网络、发展议题、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问题基本达成协议,但在汇率等问题上仍分歧很大。
金允庆说,在会议共同声明文稿的关键性条款中,代表们留下了许多空白,这意味着他们还没有达成一致。如有必要,11日峰会开幕后谈判还会继续,“每个国家都坚持自己原本的立场。”
患难之谊打折扣
代表们就经济失衡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潜在目标,并针对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展开讨论。有代表建议,在难以取得共识的情况下,G20峰会可以提出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台指导政策,缩小主要经济体的贸易失衡问题。
金融危机爆发两年后,20国集团领导人希望此次峰会能开启后危机时代新一轮增长的全球合作。但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平衡,各国经济政策步伐不一致,20国集团合作抵御金融危机的“患难之谊”大打折扣,有批评人士甚至因此对20国集团的作用产生质疑。(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