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提到,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是从2006年发展起来的,那年苏富比开足马力赢得了大约7000万美金的拍卖额,并在之后的一年将战果翻了一番,直到2008年全球经济的低迷冲击了拍卖市场才作罢。
纽约画廊老板和艺术品经销商艾瑞克•J•扎特奎斯特(Eric J. Zetterquist)曾潜心研究中国宋瓷18载,并认为宋瓷是“世界艺术史的巅峰之一”。他认为,过去15年来,许多被过度宣传和高估的中国当代艺术品都是中国人所作的西方现代艺术。而这个市场被许多西方收藏家促成了一个投机的市场,他说,市场泡沫的幻灭是因为那些把艺术品当作投资的西方买家由于经济萧条的打击而停止了投机性的购买。
相比之下,“那些能够响应时代并重新启发中国艺术,同时又能够以新的方式结合和更新中国传统艺术技巧的艺术家们的作品,会在未来20年有所贡献和价值,”扎特奎斯特说,他最欣赏的例子就是刘丹——一个受过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现代文人型人物”使中国传统绘画以更新更丰富的形式呈现。
新进买家
最近,欧洲艺术基金会2007年至2009年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持续增进在全球艺术品市场的份额。中国艺术品市场在2009年的交易额达到42亿欧元,同比上涨了12%,占国际市场的14%。自2007年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艺术品交易市场。
曾经在拍卖行和商业画廊做过超过20年的艺术品经销商的水墨画家张洪(Arnold Chang)说,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主要不是靠西方收藏家,而是被逐渐开始对艺术品收藏这一领域感兴趣的中国收藏家带动起来的。
张洪说,上世纪70年代,他在拍卖行工作时,拍卖会场里多是西方人,鲜有亚洲人的面孔。“如今在各个拍卖场,你都能看到许多中国买家。”
龙美仙也说,大批的中国买家来到纽约,希望购买中国艺术品。以前,中国买家多集中购买清代瓷器,但是最近几年,“他们的购买力增强,开始对古玉器,青铜器和古家具有了更广泛的兴趣。当然,精美的瓷器仍是他们的最爱。”
中国买家的购买热情使霍华德•斯奈德对于经济萧条期之后一扫“买家难寻”的市场困窘,重建更加稳定的艺术品市场充满信心。“使我充满信心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人自己开始采用竞拍这样一种重要方式进行收藏了,而这种情况还将延续。”他说。
基于多年的经验,张洪说,许多中国收藏家都把购买艺术品当作一种投资,而大多数他所接触的西方人多是出于自身兴趣来收藏的。“中国买家愿意花大价钱买艺术品,好像他们并不在乎钱,”张洪说。这一点从拍卖会上,一些中国买家只是持续加价便可看出。一些西方收藏家现在发现很难与中国买家在拍卖会上竞拍,因为中国买家对于他们想要的拍品可以毫不犹豫地一掷千金。“或许拍卖场上的直接竞争能给中国人一种更大的成就感。”
霍华德•斯奈德则认为,中国收藏家喜欢拍卖,也许是因为这对他们购得艺术品是一种便捷且开放的方式。现在,在中国有许多投资都涉及艺术品市场。但还是有一些人,从最初纯粹的投资行为逐渐转变为对美有所鉴赏。
无论是何原因,中国收藏家与艺术品经销商的交流经验都远少于西方收藏家。扎特奎斯特说,买家最好和相关专家进行交流,因为一个好的经销商往往能“帮助你设计和规划你的收藏”。
“如果一个收藏家能够与一个著名的艺术品经销商合作,并用一种合理的方式谨慎收藏,他们经常能用比拍卖会上低的价格购得同一价值的艺术品,”扎特奎斯特说,“并且,他们也经常能优先获得购买高水准艺术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