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出现在地球上可以追溯到距今1.3亿年前。直到今天,除了少数的岛屿和南北极之外,全球各地都有它们的踪迹。据了解,全世界现有蛇类2500种,而毒蛇仅占400余种。中国已知有蛇类209种,其中毒蛇60种。
蛇体型细长没有四肢,却能迅速游动、攀高、穿缝、入洞,灵巧无比。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蛇往往给人一种神秘感。在古代中国、埃及和印度,人们对蛇都有崇拜,将其视为繁衍生殖的象征。因而,蛇在中国人心中有着重要位置。中国文化中有关蛇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非常多。
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伏羲氏和女娲氏都被刻画为人面蛇身的形象。这表明蛇曾经是华夏文明早期的原始图腾,代表了生育和繁殖的力量。直到今天,将蛇视为祖先的遗风仍有存留。例如,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和山区,老人们如果在家中看到了蛇,也会起身敬拜,他们认为,家中有蛇是祖先显灵现形。
蛇还是中国独有的神兽龙的主要原形。龙是华夏先民创造的神物,是华夏民族最终的图腾。龙的形象来自多种动物,但最主体部分是由蛇而来。比如,龙颈、龙身都出自蛇。因此,在华夏民族的原始崇拜中是先有蛇,再有龙。不过,后来龙登上了至高的地位。蛇也就退居其次了。因此,中国人常称蛇为“小龙”。在十二生肖中,龙与蛇的位置也说明了这一点。蛇排行第六,位于龙之后。而且,在古代中国,龙与蛇都象征权力,经常出现在历代君臣的礼服上。龙的形象被皇室独享,皇帝多穿龙袍,而蟒蛇则成为君王之下大臣们所钟情的瑞兽,绣着蟒蛇的礼服也叫做蟒袍。据明朝沈德符在《野获编》中记载: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凡有庆典,百官皆蟒服。
蛇的形象除了为帝王官员所使用外,还是民间故事的主要素材。其中流传最广的要数《白蛇传》。《白蛇传》传说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到明末时,文学家冯梦龙在其话本小说集《警世通言》中专门写了一篇《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至此,白蛇传的故事才走向成熟。
《白蛇传》讲述的是发生在蛇妖与人之间的一个浪漫曲折的爱情故事。一条白蛇经过千年修炼化身成美女白素贞,另外一条修练了几百年的青蛇则变成她的侍女小青。为报答曾经的救命恩人,白娘子与小青来到人间寻找其下落。此时,当年的救命恩人已经转世化身为秀才许仙。恰好白娘子与许仙在美丽的西湖边邂逅。二人一见钟情,永结同心。然而,好景不长。他们的爱情经历了诸多是非和磨难。特别是,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执意要拆散这段人妖情缘。后面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如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以及白娘子被镇雷峰塔下等。最终,白娘子与许仙的真情感动了上天,罪责得以洗脱,为这段传奇爱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2006年,《白蛇传》传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过,在生活中,人们对蛇的态度却相当矛盾。许多人厌恶蛇、害怕蛇,或许是因为蛇的形态容易让人感到丑陋、可怕。还有,毒蛇是危险的致命杀手。于是,蛇便成为阴险、凶恶、狠毒的代名词。在汉语中,关于蛇的成语不胜枚举,且大多数带有贬义。例如,牛鬼蛇神、蛇蝎心肠等。这也表明了蛇在中国具有多种文化意象。
此外,2013癸巳蛇年还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蛇年无“春”。 农历癸巳蛇年自2013年2月10日起,至2014年1月30日止。按照农历,2013年的立春是在2月4日,此时仍然是农历“龙年”腊月二十四,2014年的立春也在2月4日,但那时已经是农历“马年”的正月初五了。所以,癸巳蛇年两头都没有“立春”这个节气。
对此,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虞志球解释说,蛇年无“春”系历法推演所致,属正常现象。他说,由于历法的差别,立春在公历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大多数年份为2月4日,个别年份为2月3日或2月5日。而农历年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农历无闰月的年份为353天至355天,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有闰月的年份为383天至385天,比回归年多19天左右。 “于是,立春在农历年中的位置会呈现四种情况:在年初;在年末;年初年末两头春;全年无立春日等,”虞志球说。
虽说一些人对蛇年的无端猜测是杞人忧天,但也表明,不是所有人都对蛇年有好感。不过,随着现代生活的日益多元化,中国人已经将蛇生肖仅仅当作一个传统文化的符号,并不会劳神费力地去探求其背后的所谓祸福吉凶了。要知道,中国人过年就是在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