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了吗?”——关于餐桌上的浪费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老外看中国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吃饭了吗?”——关于餐桌上的浪费
美马德(德) • 2013-02-22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将眼前的美食基本吃光并礼貌地保留一点儿,不仅是对美食的认可,也向主人发出“我吃饱了”的信号 (美马德 摄)

 

“你吃饭了吗?”——这句话是很多老外学习中文时在教科书上学到的第一句中文。事实上,略懂中文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并非真的疑问句,说话人也并不真的期待一个明确的回答,而是一句问候语。这句话之所以能够入选诸多对外汉语教材,我想,编者希望说明饮食在农业社会中的重要性。当中国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农耕社会时,人们最需要也缺乏的就是食物。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听见这句话的场景:当时,我踱步进入郊区的一间杂货铺,老板正在往一次性塑料碗中泡方便面,看我进来,老板对我说:“你吃了吗?”在我看来,这句问候透着些许的不耐烦,尽管如此,这样的暗示还是通过一种礼貌的问候表达出来的。他似乎是说,像我这种在午饭时间没事儿干,跑到他那里买一两件便宜小物件的顾客,应当感到不好意思。

如今,在中国,“吃”不光在语言上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饮食”显得不如以前那么重要。尽管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家庭在装修住房的时候选择将厨房装修得格外现代化;然而,对各种快餐的选择使得越来越多人家的厨房经常闲置,清锅冷灶。

可是,这并不能单纯地说明中国人对美食已经失去了兴趣和热爱。前不久,一部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中国,就是很好的例证。不过,尚未确定的是,究竟又多少人会在家中尝试着去做片中讲的那些闪闪发光的诱人美食呢?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各地的各大饭店里总是挤满各种食客。尤其是年底,我想没有任何地方能比饭店的桌子更加忙碌了。商务宴请、亲友聚会都会让饭店里的桌子应接不暇,“忙弯了腰”。

在宴会上,主人点菜时必须表现得慷慨大方,直到客人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绝不能显出一丝吝啬或舍不得,这无疑是请客吃饭时的一条至上原则。如果你招待的客人没有饱到从座位上站不起来,就会被看作招待不周。这样,也极可能会成为一起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的事故。在西方,我们常说“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就先抓住男人的胃”,类似的是,在中国,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源于饭桌。

在德国,饭桌经常充当教育机构的角色。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德国人的饭桌上,很少会讲玩笑话,多数情况是家长对孩子讲规矩:“所有被端上桌子的饭菜都必须吃光!”“把你盘子里的食物全部吃光再走!”这种饭桌上的教育往往导致很极端的后果,使原本美味的食物变得索然无味,甚至导致很多人一辈子厌恶甚至拒绝某种食物。拿我自己来说,至今仍无法接受紫甘蓝。我的一个朋友,自独立生活以来,从不吃任何蔬菜和水果,原因就是他儿时每顿饭都被父母逼着必须吃掉一个“有益健康”的苹果之后才能离开餐桌。

最近,通过许多媒体的报道。我得知北京的大小餐厅饭馆都在与“餐桌上的浪费”做斗争,他们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光盘行动”。饭店通过“半份菜”、“免费提供打包餐盒”等受欢迎的方式来努力减少浪费。其实,据我所知,多年以前中国大多数的餐馆就提供打包服务,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服务很不错。如今,被媒体曝光的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费数据真是触目惊心:北京市的居民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重达11642吨。

我还想说的是,多年以前,北京某著名出版传媒集团的食堂入口处便张贴着“按需取食,杜绝浪费”的宣传语。面对每顿午餐的四道凉菜和八道热菜,外籍员工的适量取餐、合理进食,直至最后的“光盘”行动,经常受到中国员工赞扬。之所以被称赞,我想主要原因是中国员工很难做到这一点。

在排队取餐的时候,他们也许还在想:一会儿不能拿太多,如果吃不完就都浪费了;但是,当面对各种各样美食的诱惑时,他们还是会忍不住这儿拿一点,那儿拿一点。最后,当他们将盘子端上餐桌时会暮然发现:又拿多了!

在吃饭过程中,他们取餐之前的“光盘”想法逐渐被大量的饭菜“打倒”,吃前的“宏图伟略”逐渐转换成“坚持吃完的信念”;然而,这信念最终也被身体发出的“警告”逐渐“淹没”;饱腹信号从胃中传入大脑,又通过喉咙传入口中。他们喃喃道:“我吃饱了!多一口都吃不下了。”此时,盘中还剩下很多饭菜。最终,这些饭菜被倒入垃圾桶中。

因此,对中国人而言,在食堂里自取饭菜的形式也是比较难以习惯的。这种形式强迫他们在“检阅”自助餐的菜品时,便要为接下来的过程进行详尽的规划,做出明智的决定,并且将饭菜适量地盛入盘中。

我在想,除了教育背景不同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中德两国人饮食习惯上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

在德国,人们吃饭时往往采用“盘餐”形式,这种形式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而言是陌生的。在中国的餐桌上,每道菜分别摆放在不同的盘子里端上桌供大家共同享用。在中国,“吃饭”往往被看成一种集体行为,人们点菜时往往也有一条简便法则:可以按照人数点菜,餐桌旁有多少人就点多少道菜,最后仅仅需要再加一份汤或者一道菜就可以了。近年,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去欧洲旅游,旅游时很难得中国游客会走进欧洲本地的餐厅用餐。如果偶尔遇到一群在欧洲餐馆里用餐的中国人,他们就会让服务员体会到中国和欧洲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每道菜端上来时,中国人会说:“把所有菜都放在桌子中间吧。”

这种饮食习惯的优势在于,食客可以自由搭配一顿饭中菜的品种和数量,遇到爱吃的菜可以多夹一些到自己的盘中;遇到自己不喜欢的菜,可以根本不去碰,并且这样做也不会显得不礼貌。当然,这种优势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当你遇到个极热情的邻座给你夹菜时,而这道菜正是你不愿吃的,你想要悄无声息地避开也基本上不可能的。更加郁闷的是,尽管身在中国饭桌边,从小接受的德国式餐桌礼仪教育,在我这个德国人心中留下深深烙印。我的脑海里会时常浮现家长的教诲:“吃完自己盘中的所有东西!”在我看来,即便是在中式圆桌旁,我面前的这块地方就是我的“领地”,所以,在起身前,我必须将它收拾干净,不爱吃的菜也得吃掉。

当然,德国也存在“餐桌上的浪费”。德国消费部部长Ilse Aigner在2012年春季就列出了联邦德国居民在这方面的数据:每年平均每个德国公民会把81.6公斤的食物扔进垃圾堆。整个国家每年需要处理的厨余垃圾高达1100万吨,其中,61%来自家庭,17%来自饭店、学校和食堂。

我认为,餐桌上的浪费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主要与社会富裕程度有关,关于这一点,1958年出品的至今久负盛名的电影《和经济奇迹一起成长起来的我们这一代》的主题歌中便唱到:“经济奇迹来临,德国人的肚子又圆了起来,可以再次品尝皮冻猪肘带来的美味了。”

在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之下,人们可以非常容易并且大量地品尝到猪肘以及其他各种美食,以致于现在人们在听到“吃饭了吗?”这样的问候时,都会捧着基本快要撑破的肚皮,并带着点儿拒绝的意思回答:“我吃过了,吃过了!”

作者是生活在中国的德国人  徐蓓译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我国将逐步压缩强制性国家标准数量
新农合住院平均报销比例今年有望达六成
化学品污染呈高发态势 全面防治迫在眉睫
公安部:两会安保要最大限度减少对社会影响
台港澳学生首次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
普京与日本首相特使讨论双边关系问题
卡梅伦访印未对阿姆利则屠杀事件道歉
中方要求日方就安倍攻击邻国言论做出交代
开局百日的世界印象
中央新领导层密集“走基层” 足迹遍及八省份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10期
2012年第9期
2012年第8期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专题导航更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2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莫言和他的文学世界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点,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养老金之困
外国人眼里的科学发展观
中德建交四十周年
中国与美欧日的稀土“博弈”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