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访谈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如何加强农村文化生态建设
《中国与非洲》记者 刘 检 • 2013-03-0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刘检 摄)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很多农民离开农村进程务工,这给农村带来了很多问题,如直接造成了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主体缺位。为此,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提出了关于加强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提案。他在两会期间接受了北京周报社《中国与非洲》杂志记者刘检的专访,针对如何构建农村文化生态系统,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等问题谈了他的看法。

2008年您发布了《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请问现在还在跟踪吗?据您所知,现在的发展情况怎样?

潘鲁生:《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在继续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于2011年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以展览的形式,进一步了展示农村手工艺的形态、产业成果和当代创意形态。该展览产生了很好反响,被誉为“农民手艺走上国家艺术殿堂”的展览。

随着国家进一步将文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更加受到关注。现在,一些手工艺专业村还在不断发展,一方面,村民们文化致富的自主意识增强了,大家对土生土长的文化样式、工艺技艺更加重视了,传承和发展的自觉度更高了。另一方面,政府、高校、媒体等参与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局面开始形成,以往对农村文化关注的重点是“文化下乡”,强调“送文化”“种文化”,随着农村手艺进城,农村文化自身的价值以及农村的特色资源、文化生态建设、产业规划等等也开始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这也是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展览宣传过程中,特别希望看到的进展。说到底,文化是根,否则经济上的效益等只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社会急速发展的过程中,涵养文化的水土,保住文化的根脉,很重要。

您认为,农村文化产业有哪些特点?

潘鲁生:首先,手工艺文化产业不是污染产业,是典型的循环经济。材料来自农村,比如,临沂的柳编,用的就是当地栽种的杞柳;莱州用麦秆儿做的草帽辫。在山东这样的小麦产地,把不用的麦秆儿再利用,把传统的材质、材料就地加工,制作成产品,这是典型的循环经济。

同时,老百姓做手工艺并不耽误农活。在农村,从事手工艺的都是作坊,不是大工厂,不需要太大投资,只要样品做好,市场定位好,有搞经营的人员,老百姓在家里做手工艺品就行。

另外,通过这些产业带动农村的文化精神文明建设,老百姓的幸福指数高。我们调研时看到,那些从事手工艺生产的农民的精神状态就不一样,他们感到很知足。农民不仅仅要富裕,还要有幸福感。在正常的农业生产主业之外,他们利用农闲时间每年从手工艺产业中平均收入一万多元,这在目前的经济基础上,就算很好了。在这样的家庭里,没有留守儿童,没有孤寡老人,也没有太多的家庭矛盾,不可能造成社会问题。

现在有很多地方也希望把农民留在农村。您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对留住农民能起到什么作用?

潘鲁生:在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是必然的。当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时,要解决好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流向城市的人力资源要充分的城市化,包括职业技术能力、社会福利待遇以及精神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二是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态和生产发展要有持续的动力和活力。针对目前存在的农村“空心化”和农民工发展等具体问题,还需要丰富发展的思路。比如从农村文化出发,立足乡土,开展生产,发展生活,会有更高的幸福指数。因为文化生产可以和城市创意经济结合,也可以嵌入生态农业,创造效益,同时归属感更强,而且能够有效减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促进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有多方面积极意义的。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在调查报告中您指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会增强农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在您看来,发展文化产业给农村的氛围和农民的精神状态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潘鲁生:为什么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因为农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母体,农村文化是中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生态不仅关系到6.5亿农村人口的精神生态、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影响到面积是城市建成区面积320倍的广大农村的发展动力,而且,农村文化保存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农村文化生态得不到有效保护,将严重影响民族文化发展,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

如果我们过度强调城市化进程,以“文化下乡”以及消灭所谓的“城乡差别”,把农村当成了没有文化的区域,切断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化”之根,将直接对文化生态构成人为破坏,引发文化的“水土流失”。其结果是,传统乡土文化被边缘化,恋土情节越来越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剧农村“空心化”问题,使得农业生产缺乏科技吸引力,农村生活缺乏文化活力,村庄格局缺乏协调性推进,势必制约农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文化建设要和生产相结合,要全面建立农村社会的文化支撑。

您刚才谈到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牵扯到农村文化的建设,以及农村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您认为农村生态文化系统包括哪些方面?

潘鲁生:整个农村文化生态系统首先是人,农民的文化、知识、精神状态,这里面牵涉到道德等各个方面;第二是空间,空间就是村落,包括村落建设、整体环境,过去一说农村就是脏、乱、差,这样不行;第三是风俗习惯,民风民俗。过去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是能代表农村的最大符号,但现在逐渐消失了。农村文化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是一样的。另外,文化系统更重要的是精神诉求。普通老百姓也有信仰,有政治上的理想,同时也有生活上的追求,比如,过去农民敬财神爷、土地爷,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其人的,不是神,老百姓把他们神话了,成为一个偶像,让他们承载寄托,保佑风调雨顺。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许多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并没有阻碍现代化的发展。要知道,现代化发展也需要有民族精神,需要有传统文化的支撑。

您认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从什么角度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就业?

潘鲁生:举个例子来说,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过程中,可以具体发掘农村手工艺产业的“原生态”和“原创意”特点,把它们纳入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中,形成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体的新农村发展格局。可探索“都市农园”、“休闲农庄”等体验模式,加大对农庄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农业文化、地区文化、社区文化的挖掘深度,开发主题性手工艺创意。此外,可尝试“有机农场”贴牌模式,以有机农业为基础,建立包括手工艺在内的生产、加工、认证、创意设计、推广宣传以及销售等产业链,加强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贴牌。这样拉长做大的产业链就意味着可以给农民更多的就业机会。

您认为,当前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面临哪些挑战?需要社会给予哪些帮助?

潘鲁生:根据多年调研,我们梳理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从根本上说,农村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整合发挥农村文化资源优势的同时,也要面对创意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仅就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主体而言,在发挥农民文化创造力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协作,集合优秀的科研、创作和产业力量,加强创意研发、培训交流和市场运作,提升综合性、本土化的文化产能。当然,产业发展还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具体在金融服务、法律保护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和协作。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2013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月底启幕
习近平将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发改委:铁矿石供大于求不可避免
商务部:中欧在电信市场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013年中央财政预算公布 公开力度加大
国际法庭或不顾中方拒绝强行仲裁南海争端
中俄达成十年来最大军售协议
习近平履新首访描绘“世界梦”
塞浦路斯所有银行将继续关闭
习近平抵达比勒陀利亚对南非访问并出席金砖峰会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10期
2012年第9期
2012年第8期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专题导航更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2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莫言和他的文学世界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点,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养老金之困
外国人眼里的科学发展观
中德建交四十周年
中国与美欧日的稀土“博弈”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