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中日关系上的重要事件,7月30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了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暨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论坛。此次论坛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世界出版社、北京周报社及中国日本商会共同主办。论坛旨在探讨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日关系的变化以及中日关系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意义,同时分享近年来两国关系及经贸合作所取得的巨大进展。来自中日双方的专家学者和各方代表近百人出席了此次论坛。
全国政协前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宋健为论坛发来贺辞,人民日报社编委、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代读了祝辞。
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广泛的共同利益。1978年,邓小平亲赴日本东京代表中国与日本交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在法律上确认了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的声明,也定下了中日两国世代友好的基调。条约签订30年来,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合作,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定做出了贡献。
历经了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中国总理温家宝的“融冰之旅”以及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的“迎春之旅”后,今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进行“暖春之旅”。时隔10年,中国国家元首再次踏上日本领土,向日本人民传递了和平信息,带去了两国长期和平的战略思想和合作框架。
今年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成绩喜人,据统计,1972年中日贸易额仅为10.4亿美元,2002年突破千亿美元,2006年中日贸易更是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中日经贸依存关系日益深化。2007年,双边贸易额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达到236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则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目前,在华的日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两万家,日企员工的人数接近1000万人。而近年来中国企业对日的投资也开始增长,双方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日趋紧密。
今年也是中国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青少年成为民间外交的主力军,两国青少年交流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基本格局,从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有近5000名中日青少年实现互访,中日青少年交流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日本驻华公使和田充广、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高树茂、北京周报社社长王刚毅及中国日本商会副会长石馆周三出席论坛并讲话。北京大学萧琛教授、清华大学刘江永教授及富士通专家渡边诚应邀分别作了专题发言。
日本驻华公使和田充广在发言中指出“作为一名从事日中两国事务的工作人员,我要珍视和培育通过胡锦涛主席访日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今后还要为新时代的新的日中关系的发展而努力”。
北京周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刚毅在论坛上以“《北京周报》愿做中日友好的桥梁”为题进行了讲演,他谈到为了这个活动,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的题目是对中国或者对日本的印象,调查的对象是日本人或者中国人。具体来讲,对日本人——“一提到中国,你脑海中首先出现的是几个什么样的词”;对中国人,问题就是相反的。我问到的几个日本朋友,一提到中国,想到的就是“历史悠久”——老;“幅员辽阔”——大;“文化丰富”——丰;最后还有,“毒饺子”。几个中国朋友的回答是,提到日本,一定是“彬彬有礼”、“技术先进”、“高效”,最后还有一个——“战争”。
王社长在发言中指出“从调查结果来看,中日两国民众之间必须要加强交流,加深理解。我社作为媒体中的一员,也要通过我们的全面与客观的报道,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论坛现场气氛热烈,中日双方的专家学者就条约签订30年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走向进行了探讨。双方专家学者相信此次论坛将增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中日世代友好做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