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恩格斯曾说过,文化植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毛泽东也反复强调,文艺事业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硝烟弥漫的民主革命斗争,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如《讲话》所深刻指出的:“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由生存型、温饱型到小康型、享受型,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井喷”之势,消费能力增强,鉴赏水平提高,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明显。服务对象的变化,需要我们深思:文化的发展如何与公众需求对接?
当经济改革打破体制坚冰,文化的发展也如水流活。无论是拍摄一部电影还是出版一本图书,投资回报成为必要考量。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日益参与到文化产品的生产中来,文化与市场的接轨已成为必然趋势。生产方式的变化,需要我们深思:文化的发展如何与经济社会同步?
美国大片能全球同时首映,社交网络能汇集巨大人群,今天的我们身处一个变平了的世界。无论是出版、影视还是演出,中国都面对着巨大的“文化逆差”。约瑟夫·奈曾言,“柏林墙倒塌之前,已被西方的电视和电影凿得千疮百孔。”文化的比拼,不仅是经济的角逐,更有价值的较量。时代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深思:文化的发展如何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的发展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中国号”巨轮正向着更广阔的未来驶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催人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在这崛起的征途上,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旗帜,必然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历史方位的变化,需要我们深思:文化的发展如何定位未来坐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站在全新的角度认识文化,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实现文化的发展,进而满足人民的需求。
(五)“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11年秋天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高扬“为人民”旗帜,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恢弘蓝图。
这是文化认识的升华。如何认识文化,决定了如何对待文化。文化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强大,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广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文化都是重要内容和衡量指标。认清文化的地位、作用,把握文化的特点、规律,创新文化的体制、机制,是庄严的历史责任,是全新的时代命题,“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是文化方略的确立。2010年,胡锦涛明确指出: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到不断丰富适应人民需求的文化产品;从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集结号。
这是发展路径的划定。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活文化生产力,从根本上破解文化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通过实施精品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不断提升文化品质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开拓文化强国的中国之路。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鲜明回答了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些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如何服务大众”的政党主张。文化价值观的弘扬,文化执政力的提升,文化发展观的飞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这是继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标定下的又一座里程碑。
(六)“为人民”是一个宏大的目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在“为人民”和“人民”之间建立可靠的联系,“为人民”就极可能变成一个浮泛口号。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确保社会和文化发展“人民性”的最终实现,始终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不停追问,伴随着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上下求索。
面对这个课题,我们有过迷茫,也有过困惑。《决定》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它站在全新的时代高度,深刻总结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彰显了巨大的理论勇气:只有最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有效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文化目标;只有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能切实反映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
面对这个课题,我们有过片面的理解,也有过认识的误区。《决定》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它解放思想冲破观念禁锢、实事求是面对现实国情、与时俱进推动改革创新,体现了深邃的政治智慧: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从体制上保障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进而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卷轴上徐徐展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瑰丽图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也将因此熠熠生辉。
这是共产党人对文化“如何服务大众”的时代思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文化赖以生存的体制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同于民主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通过市场进行文化消费,完成文化选择,满足文化需求。完全按照“计划”进行文化生产,如何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仅仅依靠“指令”推出文化产品,如何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让文化走向市场,也就是把文化创造的权利、选择的权利、评价的权利交给人民。
“院线制”改革以市场供需倒逼电影业变革,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人民网等文化单位鸣锣上市,在资本市场中寻求更多发展资源;新闻出版、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一批“出版航母”、“演艺巨轮”扬帆起航……实践证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有利于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的体制机制,才能充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单位和文化工作者遵循艺术规律,焕发创造活力,更好地贴近群众、贴近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托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壮大,达到文化“为人民”的根本目的,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关于文化发展理论的伟大创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解决好“为什么人”问题的伟大贡献。
两种属性、两个效益,双轮驱动、比翼齐飞,两手抓、两手强;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魂”与“体”的关系。《决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不仅继承和弘扬了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一《讲话》核心思想的本质要求,与《讲话》精神一脉相承,更赋予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实现了文化“为人民”的历史性跨越。
从《讲话》到《决定》,从革命文艺的雄壮乐曲到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从文化唤醒民众、文化发动民众到文化服务民众,“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