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债券不是希望之光
债务危机弥漫至欧元区的几乎每个角落,欧元似乎走到了前所未有的濒死状态,欧洲的守护者终于被阴霾笼罩的欧洲又带来了一丝希望之光。
11月23日,欧盟委员会将一项已经讨论一年之久的方案再次摆上了台面发行欧盟共同债券,只是这一次,它以新名字"稳定债券"出现,欧盟委员会还第一次详细说明了发行共同债券的三种可行性参考方案。
被欧盟委员会认定为最有效的方案是由欧元区发行统一债券,17个成员国为共同债券提供共同担保并停止发行各自的国债。其他两个方案分别是欧元区发行统一债券,为部分重债国融资,所有成员国提供共同、有限的担保,但仍各自发行国债;欧元区发行统一债券,替换一部分成员国国债,各成员国根据所替换的份额提供相应担保。
欧元区和欧盟的第一大经济体德国始终坚持反对发行共同债券。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德国拒绝将欧元区共同债券作为克服欧洲债务危机的手段,同时批评欧盟委员会在欧元区推出欧元债券的设想。
默克尔领导的中间偏右联合政府中的许多议员都对欧元区国家联合发债的做法持怀疑的态度,认为这种做法会使欧洲南部挥霍无度的国家控制政府支出的压力减轻。除了德国议员、选民和媒体难以接受以外,欧元区债券想要成功发行可能还需要德国修改宪法,而修宪一事需要德国的各政党达成广泛共识才能进行。
目前国债市场上德国的国债收益率是欧元区最稳定的,如果欧元区向投资者发行共同债券并共同为债券提供担保,德国的融资成本将会提高,同时债券利率互动机制也会间接地推高德国国内的融资成本并不利于经济的增长。
拯救欧元区最重要的力量德国坚决不松口,欧元区共同债券的提议也只能暂时搁置。
EFSF扩容
在哀鸿一片中,市场迎来了11月底召开的欧元区和欧盟成员国财长会议,会议最大的成果便是推出了拯救欧元区的最新举措:通过了欧洲稳定金融工具(EFSF)扩容操作细节。
会议决定,采取两种方式扩充E FSF规模:一种是对发债困难国家新发行的国债提供20%至30%的担保。具体而言,欧元区成员国国债将与一份"部分保护凭证"共同发售,该凭证将向债券购买者提供20%至30%的本金担保,"部分保护凭证"将由欧元区在卢森堡设立的特殊目的实体(SPV )发行。
第二种方式是设立一个共同投资基金(C IF)以吸引投资者购买主权债券,C IF将被赋予干预债市的功能。
会议虽然取得成果,但依然未能平复市场焦虑。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财长会议期间的分析显示,E FSF将可能筹集到5000亿至7500亿欧元资金,远低于市场此前预期的1万亿至2万亿欧元。市场人士担心,由于近期市场环境急剧恶化,EFSF通过发行债券低价筹集资金的能力严重受到质疑,因此通过担保机制杠杆化EFSF的效果也将受到影响。
此外,欧元区还将寻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扩充"弹药",以弥补E F SF资金的不足。但事实是,IM F目前约有3900亿美元的可贷资金,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和近期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国债收益率的攀升,IM F的"弹药库"是否足以抵御欧债危机恶化的局面还需画个问号。IM F2日表示,倘若欧债危机升级,该组织需要进一步扩大资金规模以抵御危机,新增资金可以来自欧元区成员国央行等渠道。
12日,包括美联储、欧洲央行在内的全球六大央行联手救市,旨在降低全球美元融资成本,稳定金融市场,为解决欧债争取时间,美股立即狂飙4%,形势似乎一片大好。但如此涨势却一如既往地短命,六大央行的联合救市效果竟然一天后便消退。周四美股低开低走,一片颓靡,前一日的高昂已恍如隔世,全被遗忘。
短暂的利好刺激过后,金融市场关心的便只剩下一个话题,那就是12月9日的欧盟峰会。
标普连续出击 施压峰会
在这场被称为拯救欧洲"最后的希望"的会议召开之前,各界争相发出声音、施加压力,以期峰会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勒住欧债危机这匹野马。
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公司三天连续发出降级警告。12月5日,标普宣布把欧元区15个国家列入"评级观察"名单,包括德国、法国等6个A A A评级国家,这一举措意味着这些欧元区成员国今后90天可能遭"集体降级"。
6日,标准普尔公司将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列入"负面评级观察"名单。7日,该评级机构又将整个欧盟的A A A长期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称可能在短期内调降欧盟评级。
峰会如期举行,经过与会领导人长达10个小时的艰苦谈判,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9日凌晨宣布,欧元区17国以及欧盟其他6个成员国就"财政契约"达成一致,同意签署政府间条约。几乎与此同时,法国总统萨科齐在自己的记者会上迫不及待的宣布:法德两国的目标全部实现。
范龙佩还宣布了峰会另一成果,同意提前推出E SM救助基金,应在2012年7月开始运行。ESM将取代目前规模为4400亿欧元的E FSF临时基金,领导人确定应通过一种提供部分保障的机制以及多家联合投资基金,扩大该基金的救助能力,并迅速将资金拨付出去。这两支基金在2012年中至2013年中期间并行运作,领导人将在2012年3月评估是否有必要改变原先达成的协议,即限制两支基金的总贷款能力不能超过5000亿欧元。
峰会成果远水难解近渴
但市场似乎并不买峰会的帐,三大评级机构纷纷出来"兴风作浪",全球股市应声而落。
12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和惠誉公司表示,欧盟峰会发表的声明没有宣布实质性的新措施,因此不足以改变该公司对欧元区所面临风险的评估。穆迪重申,除非信贷市场状况在近期明显趋稳,否则有可能在2012年第一季度下调所有欧盟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
惠誉则表示,短期之内欧洲将出现重大经济衰退,欧元区成员国主权评级或被下调。该公司称,欧盟峰会根本没有提出"全面性的危机解决方案",这加大了欧元区主权债务评级的短期风险。此外,同此前会议一样,峰会达成的几项积极措施也面临着"执行风险",这意味着在2012年一整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欧债危机将会以不同强度等级持续下去,直到欧元区能够支撑广泛的经济复苏。
惠誉警告,短期内欧元区的经济仍面临着"严重下滑"的风险,同时整个欧洲地区短期内将出现重大经济衰退,预期2012年仅增长0.4%。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13日表示,评级可能被下调的实体的数量出现大幅增加,从11月1日的457家增至12月6日的463家。三大评级机构纷纷拉响警报,令各界对欧峰会解决欧债危机的质疑升温,全球市场应声而落。
降级威胁令投资者保持避险情绪,意大利和西班牙国债再次遭到抛售。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超过6.8%,逼近7%的警戒线,在欧洲央行干预后回到6.6%,日内仍走高20个基点。西班牙10年期国债一度回到6%上方,多数欧元区国家公债信用违约互换(C D S)上扬。同时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10.5个基点至1.996%。
分析人士认为,欧盟峰会达成的协议都是长期措施,峰会对短期内如何化解希腊、意大利债务危机,以及欧洲银行业危机并无解决方案,欧元区政府与银行业未来三个月将如何融资以度过难关,这个问题依然没有答案。市场的目光投向了欧洲央行。
欧洲央行或许才是最终答案
外界还普遍寄希望于欧洲央行能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这符合常理。
按照曾任《经济学家》主编的英国商人沃尔特·白芝浩在19世纪所提出的理论,在出现金融恐慌时,货币当局应向出现困难但具偿债能力的银行提供无限量的流动性,但可征收惩罚性利率。但欧元区却情况特殊。欧元区由17个主权国家组成,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权力却相当有限,且不是"最终贷款人"。随着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洲央行被指"有央行之名,无央行之实"。
在欧元区诸国中,法国希望欧洲央行扮演"最终贷款人"。换言之,在当前各国政府对救援囊中羞涩的时候,欧洲央行要开动印钞机,为各国债券提供无限量融资,即主权债务货币化。
但身为欧洲领头羊的德国却坚决反对。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认为,这种做法一是违反规则,祸害独立性。因为按照规定,欧洲央行不能为成员国提供财政资金。二是可能引发严重通胀,最终带来"显著的稳定风险"。
市场不停地猜测,当一切可用之计失败之后,欧洲央行必定会成为"最终贷款人",但前提是欧元区的财政一统。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在峰会前表示,如果跟过能够就加强财政纪律的问题达成一致,欧洲央行将更大力度的介入危机的救助,眼下的方案还没能让他真正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