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中国评论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俄关系的新内涵及其未来
石泽 • 2014-10-31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如果将中俄关系与其他大国关系做比较,可以看出一条非常重要的轨迹,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是一条主线。在冷战后的国际环境中,中俄都更看重对方的地缘政治地位和作用。这种外在或者说是国际因素是推动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主要动力。回顾历史可以看的更清楚。美国轰炸南联盟、北约东扩、在欧洲部署反导、干预台湾问题和独联体内政都成为两国接近的契机和动力。这种现象是历史特定的环境决定的。中俄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对维护自身利益,维护世界力量平衡,抵制西方的霸权,作用非常突出。

但可以看出,短期合作和应急协调多,而战略与长期合作的举措相对少。由于更看重对方的地缘政治作用,加之抵抗外部压力的挑战首当其冲,这种状况在客观上决定了双方的务实合作始终未被置于中心地位,因而经济合作规模和质量都处在较低水平。在此应当强调,经贸合作的低水平有其客观原因。苏联解体后,俄政局混乱,经济长期不振,制约了经济合作的潜力。两国经贸额一直在几百亿美元的水平上徘徊。如果横向比较一下会更清楚,中国与美国每年贸易额达到5000多亿美元,与欧盟甚至超过这个数字,与日本3000多亿,与韩国都达到2100亿美元。

国际形势的变化更加彰显出两国提升经贸关系的迫切性。实践证明,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经贸合作多年来始终是短板。长期以来双方都不是对方的关键经贸伙伴。造成政热经冷,上热下冷。如果说改变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状况,在金融危机爆发前还不迫切,那么目前就更加突出。两国关系的经济基础不强,当然也有观念、体制、结构问题。近年虽有大的进展,仍难以适应双方关系快速发展的需要。公正地讲,两国间经贸合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贸易结构不合理。俄出口资源和能源,中方出口轻工产品和机电产品。这是由中俄的产业结构决定的。可以说俄出口资源是个历史问题。有其形成的必然性。人为改变历史形成的经济结构绝非易事。记得65年柯西金总理在位时就提出改变经济结构,但至今未果,反倒越加严重。资源能源出口占到国民收入的65-70%,外汇的85-90%。长此以往的确对俄发展会带来严重后果。

当今世界形势变化要进一步推动中俄关系条件已与过去不同。两国关系发展动力的单一性必须改变。双方需要探寻新的发展动力刺激两国关系发展。我认为突破点在于经济合作,需要通过双方合作促进各自国内经济发展来牵引中俄关系。金融危机后给了我们这种机遇。

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危机后,美欧日整体衰退,这对都依赖外部因素拉动经济的中俄都是新的挑战。中俄两国经济发展长期都靠外贸拉动,对境外市场依赖大。美欧日都衰退对华商品需求萎缩。中国发展受到制约。俄出口资源市场主要在欧盟,现在对俄需求也在减少。危机后两国国内经济和发展问题都很突出。双方彼此间在经济上更需要对方。尤其是美逐渐实现能源独立对俄冲击很大。美对中东石油进口依赖减弱,中东油源已瞄上中国和欧洲,俄市场面临萎缩的挑战。巨大的中国市场对俄更具吸引力。不能错失机遇。

二是中国角色的改变。中俄经贸合作中以往中国扮演的只是出口商品的贸易伙伴角色,而俄却急需投资来振兴经济,眼光盯的只是西方发达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已具备强大的对外投资能力。已经由一个贸易伙伴演变为投资伙伴,对俄吸引力大增。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自顾不暇,俄已无法依赖西方资金。这就是俄罗斯外交开始重视亚太地区的前提。加入世贸组织后俄罗斯的开放将是大趋势,双方合作的机会也将增加。

四是两国都把经济转型至于重要位置,对双方而言都成为迫切任务。中国倡导科学的发展观,完善经济结构,俄罗斯在追求现代化,提倡科技创新,双方在经济上的互助和互补性,更易于释放经济的巨大合作潜力。

从政治上讲,中俄关系具有战略性和政治意义。发展经济合作的前提是关系的持久性,缺此绝不会有良好的合作前景。只能是短期行为。我们对两国关系未来有理由持乐观立场。但在新的高水平起点上,要赋予中俄关系更扎实的基础。当前国际战略形势错综复杂。美在亚太和欧洲地区攻势咄咄逼人,深度介入叙利亚,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南海等热点问题。在两国周边滋事,两国仍需要继续强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协调与合作。但在新形势下仅靠一个轮子不能支撑两国关系的大厦,需要双轮驱动或多轮驱动,使经济合作的地位突出起来。良好的政治关系需要牢固的经济基础才行。今后经济合作对两国关系将起到强大的加固作用。

对中国而言经济的可持续无法离开与俄罗斯的合作。俄在美及西方挤压下重振经济也不可能放弃中国。未来的中俄关系将更加注重经济和政治、安全、人文、战略合作等多轮驱动,会给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果。双方尤其应当抓住经济合作的机遇,切实做大作实经济合作,深化在投资、地方合作、能源、交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进而使两国关系继续迈上新的更高台阶,造福于两国人民,为世界的繁荣和稳定作出贡献。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欧亚发展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资深研究员)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法国作家新书《深入西藏之旅》翻译出版
福田康夫:希望博鳌亚洲论坛成为正能量诞生地
习近平同阿根廷总统通电话
习近平:发挥民间优势 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李克强:重点推进住房消费等6大领域消费
日本福冈地方法院判涉嫌违法捕捞中国男子无罪
李克强会见阿富汗总统
房贷新政满月:多个城市楼市回暖
十八大后近40部司法解释发布
王岐山:对握有权力的人进行强有力的纪律约束
微画册更多
轨迹
本期我们选择的照片,汇聚成一条轨迹,这些记录标志性历史事件和足以点亮历史之现实细节的影像跨越了几十年,勾勒出了中国瞬息万变的生动轮廓和中国老百姓始终未变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内质。
专题导航更多

李克强访问欧洲三国

10月9日至17日,李克强总理赴德国主持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对德国、俄罗斯、意大利进行正式访问。期间,李克强还参加中俄总理定期会晤,访问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出席亚欧首脑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

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5周年的纪念日。65年来,中国由积贫积弱不断走向繁荣富强,中国的社会经济、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国际地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

习近平访问亚洲四国
亚欧新闻媒体论坛
对口援藏二十年
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