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员工独立负责中国山东电建三公司印度项目现场工作。 山东电建三公司提供
“事实上,中资企业可以为当地带来巨大就业,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类企业,”楼春豪说。
一家不愿具名的中资电力工程公司驻新德里代表告诉记者说,他们目前在印度的工程大部分都是雇佣印度当地工人,而50%以上的管理层员工也是印度人,包括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以及项目常务副经理等等。
楼春豪表示,由于印度正在实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国工程企业存在巨大商机。今年印度基础设施预算高达 277 亿美元。而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很大优势,既有丰富经验又有技术和设备优势。
据印度十二五计划,在 2012 至 2017 年的五年时间里,印度政府将投入 1.2 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紧密的合作将会使两国都受益。而这种合作既可以是在不同产业之间,也可以在产业内部进行。中国目前正在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而印度,拥有巨量劳动力资源,是中国产业转移流向最可能的目的地之一。
“拿纺织业来说,中国在该领域拥有技术优势、设备优势,而印度的原材料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也低,但技术欠缺。中国纺织业企业如果去印度投资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楼春豪说。他认为,印度在软件业、生物制药和金融副业方面都具有优势。他们也可以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大发展。
一些印度经济观察人士对此同样认可。印度中国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穆罕默德·萨奇夫认为,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中国企业向印度转移将会有更多发展空间。而印度也应该学习一下中国30年来的发展经验,抓住了亚洲四小龙产业升级转移的机遇。在目前中国进行产业升级的情况下,印度应该吸引更多中资公司投资印度。
“从全球角度看,如果说中国是世界工厂,那么印度迅速增长的服务业或许可以说就是一部发动机。但是我们同样也需要振兴制造业,从而为国内提供数百万就业岗位,”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委员会贸易政策与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首席教授阿瓦尔·赫岱表示。
然而,尽管两国合作前景广阔,诸如签证难等障碍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印度方面对目前对华贸易逆差十分关注,从而也加大了其国内对华采取保护主义的情绪。
楼春豪认为目前的贸易不平衡是由结构性问题所致。 2006 年之前,印度在中印贸易中一直处于顺差地位。但现在,由于印度制造业薄弱,机械设备等需从中国大量进口,而其对华出口产品则60%多为铁矿石等原材料,附加值相对较低,所以会产生逆差。而这一问题需要通过经济发展逐步得到解决。
他强调说,经济贸易问题不应该政治化。消除障碍才会取得共赢的结果。而最近发生在浙江义乌的印度商人时间明显被政治化并且扩大化了。在这些方面,印度政府应该理性,而媒体也应该担当起更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