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公众参与的智慧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国际- 环球观察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公共外交——公众参与的智慧
本刊记者 丁盈 • 2012-06-05 • 来源:北京周报 2012年第22期 5月31日出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包容、真实的公共外交

在论坛上,学者和外交官们也探讨了在推动公共外交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事实上在今天的现代信息社会里面,你可以选择加入某一个团体,信息可以自由和非常通畅地传播,突破文化和国界。我们会意识到信息是自由的,我们不能阻断这样的交流和沟通,我们认识到人们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化、历史、传统都是不一样的,都会使得对信息的解读不一样,如果我们的交流不考虑这一点的话,甚至会起反作用,”阿姆斯特朗说。

峰威力指出,在公共外交中最重要的是避免宣传。我们要想很好地达到效果,就必须要取得人们的信息。“在一个信息时代,公众是非常善于利用媒体,非常反感宣传,因此最好的宣传就是没有宣传。”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指出,互联网的确为人们提供了参与公共外交、实践公共外交的新的平台,这是令人激动的。但是任何一个硬币都有两面,现在在互联网上,包括微博,绝大部分的信息,90%的信息是英文的,使得交流有很大的不平衡。另外,民众的参与,能够消除误解,增加其他国家对自己国家文化、政策的了解,积极意义很大。同时民众参与也有缺点。他举了一个例子: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看到大规模的美国人的反对,也就是说美国民众基本上是支持美国开进伊拉克的。但是10年后我们看到结果,这场战争谁获利最大?显然不能说是伊拉克人民,美国普通民众有多大的利益呢?也很难说。但是一些有军方背景的公司,获利比别人都大。这些问题让我们又兴奋,又担忧,这是公共外交新技术和民众参与带来的让我们思考的新问题,黄友义提醒说。

赵可金指出,在全球化时代,虽然跨国交流在加速,在上升,但制定游戏规则,遵守各方的相关的法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另外在推动公共外交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公共外交还有一个限制和边界的问题。“作为一个国家的政府,在海外推行公共外交的时候,恐怕不能够仅仅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或者说我接触对方国家的老百姓,我在对方国家,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认为这也是非常危险的。”他强调,当一个国家的政策,以推动公共外交的名义进入到另一个国家,做出一些对这个国家不利的事情,或者违背这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事情,也是非常危险的。

赵可金说,“我们的角色是为民众之间的交往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而不是推动政府的外交议程。这个不仅对于美国,对于中国其他的大国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我刚才听到欧洲的朋友谈到瑞士一些小的国家,在软实力方面其实比一些大国还要更好,这是大国需要学习的。不能说国家很大,力量更强,你的意见就是决定正确的。中国如此,美国也如此。”

与会的中国外交官指出,包容的心态对公共外交是至关重要的。

前中国驻埃及大使,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认为,现在的时代,单有政府之间的外交,确实是远远不够的。这更需要我们有一个包容的心态,互相尊重彼此文化传统的心态相互理解,相互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深化合作,这是在当今时代,我们公共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包容是对话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相互的尊重,这是实现公共外交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吴大使说。

前中国驻欧盟大使关呈远建议加强公共外交,更重要的是提高公共外交的质量。而要加强公共外交的可信度,也就是说要更加客观地反映双方的真实情况,就需要本着一个客观的公正的立场,要放弃一些偏见、成见,这样才能使公共外交有一个可信度,有它的魅力,能够打动人。他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舆论,而舆论是要有人来制造,来传播的,或者是需要有人来引导的。

中国第一任驻WTO的大使孙振宇认为公共外交有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大家应当是采取包容心态。尤其在做公众工作的时候,要有包容的心态。不是去指责,或者是说教,要学会倾听,听听人们的呼声。而且要尊重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每个国家的历史背景、传统,虽然我们自己有很好的价值观,对你们是非常适合的,但是不能强加给别人。要让他们自己内部,通过本身的发展逐步地接受。尤其不能用武力推翻一个政权,像在伊拉克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武器来输出民主,这个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虚伪的事情。

孙大使指出,我们一定要抱着非常宽容,容许各个国家根据他们的历史进程来发展,让各国觉得自己的价值观非常重要的。尤其这些国家有几千年的历史,存在本身就是合理的。“我们是在同一条船上,每一个国家都是为了在世界上有一个很好的全球治理,自己要维护本国人民的生活、民生,经济的发展,有很多问题需要很好的处理。在相互的对话交流当中,促成各个国家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和谐的社会。”

 

 

   上一页   1   2   3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中国非洲企业大全》(2012)首发式举行
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三公经费”
中国首台高铁“救护车”诞生
中国保监会放宽保险资金投资债券范围
中国公布首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专家解读联合国安理会表决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
莫桑比克和欧盟委员会签署援助协议
哈马斯称埃及斡旋巴勒斯坦问题展开新纪元
安理会未通过有关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
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隆重开幕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专题导航更多

庆祝香港回归十五周年

15年前的7月1日,一个全球目光汇聚的时刻,一个亿万国人感动的瞬间。分离一个半世纪后,香港终于重回祖国怀抱。时光荏苒,东方明珠栉风沐雨,始终光彩依然。

2012年全国两会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辛亥革命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叙利亚政局危机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