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些经验教训首先体现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中。只要遵循这些文件精神办事,中日关系就会顺利地发展。我认为具体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始终从战略高度,以长远眼光来处理两国关系。两国领导人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表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和当时日本领导人一起,适应内外形势变化发展,从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长远利益出发,克服重重困难,做出战略决断,中日才能实现邦交正常化,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江泽民同志担任总书记时经常讲发展中日关系要“登高望远”,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中日两国关系应遵循“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十六字方针,都体现了上述精神。
第二、要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正确对待和处理历史问题的前提下发展两国关系。40年来,中日关系曾多次因历史问题面临严峻局面。其中教训不可谓不深刻,需要时刻牢记,认真汲取,努力避免这一问题再次冲击两国关系大局。
第三、要妥善处理其他重要敏感问题。中日两国既有历史感情纠葛,也有现实利益冲突,有些问题还非常敏感,对两国关系极具“杀伤力”。我们在处理有关问题时,要始终以两国关系大局为重,根据双方达成的有关共识和谅解,特别是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坚持通过谈判、对话和协商,认真、妥善处理。
第四、要坚持互利合作的大方向。中日关系40年的发展历程是两国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利益纽带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为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双方应再接再厉,继续走合作共赢之路,做大做好共同利益这块“蛋糕”。
第五、要始终坚持中日友好。中日友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在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友好依然应当是中日关系不变的主题。我们要回到邦交正常化的原点,深刻理解中日友好的深刻内涵,坚定高举中日友好的旗帜。
饮水不忘掘井人
徐耀庭(以下简称徐):非常感谢唐首席委员和其他各位委员,在百忙之中接受人民中国杂志社的采访。请问唐首席委员,您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来的亲历者,哪些事情给您留下难忘的印象?
唐:在我近半个世纪的外事、外交生涯中,无论是以官方身份,还是以民间身份出面,对日工作一直贯穿其中。有朋友讲,我和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原来在上海复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1958年,根据国家的需要,我转到北京大学学习日语及日本基础知识。当我学到2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有机会参加一些外事活动,从事简单的翻译工作。
中日关系的发展是民间先行,然后是以民促官,官民并举,中日民间交往发挥很大作用。在邦交正常化前,我有幸参加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访日代表团。一个是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赴日参赛,在那届比赛后,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周恩来总理邀请访华,毛泽东主席说,小球推动了大球。第二次是1972年8月,上海芭蕾舞团到日本访问,得到田中角荣首相会见。我给孙平化、肖向前两位同志做翻译。就在这次会见上,田中首相表达了他访华的决定。9月25日,田中首相冲破各种阻挠,飞抵北京,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会见会谈。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宣布实现邦交正常化。我有幸亲历了中日两国从相互隔绝到实现邦交正常化,参与了战后两国关系重建、改善与发展进程中的不少重大历史事件,还参与了中日第四个政治文件——《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的谈判和最终敲定工作。可以说,我是伴随着中日关系的发展一路走过来的。
徐:往事历历在目,当您在回顾中日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时,心中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