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在陕西省周公庙遗址考察时仔细辨识一片甲骨上的文字(摄于2004年6月5日)。最近,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周公庙考古队在周公庙遗址进行的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钻探,截至目前已钻探出大型墓葬19座,在墓地外围多处地点共发现卜甲与卜骨700余片,经初步辨识有甲骨文字420余字,其中有“周公”字样者4片,并有几片记载周王活动的刻辞。此外还发现了1500余米的夯土城墙,6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专家认为,这处西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墓葬群极有可能是周公的家族墓地。
陕西岐山县周公庙周公庙名胜风景区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北8公里处,古称“卷阿”。周初为周公采邑,曾有建筑。唐代为纪念周公而在此立祠建庙。周公庙占地面积近千亩,三面环山,庙由庙门、庑廊、戏台献殿、寝殿组成,中有唐、宋以来的历代碑刻数十通。还建有召公、姜尚、后稷等周人先祖、勋臣祀殿十余座及药王、老君等洞窟20余孔,为宝鸡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庙院内的润德泉,水质清洌,被冠为“周公圣水”;北庵石窟的玄武石像,刻于唐代,造型丰润,威武庄严,为镇庙之宝。整个庙区,林木葱茂,庙宇肃穆,山环水贯,清泉长流。每年古历三月十二前后,有规模盛大的庙会,是宝鸡著名的旅游胜地。
岐山县位于陕西省西部的宝鸡市,因地处岐山(今箭括岭)得名,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从周太王迁岐至周平王东迁的四百多年间,岐邑(也称宗州)是周朝的都城所在。都城东迁后,西周王朝的宗庙仍在岐山,仍然是王室进行祭祀及一些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周公庙遗址位于岐山县凤凰山南麓,面积达10平方公里,是一处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大型商周时代遗址。
这是周公庙遗址出土的最大一片甲骨,上面分布着如微雕艺术一般的甲骨文(摄于2004年6月5日)。最近,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周公庙考古队在周公庙遗址进行的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钻探,截至目前已钻探出大型墓葬19座,在墓地外围多处地点共发现卜甲与卜骨700余片,经初步辨识有甲骨文字420余字,其中有“周公”字样者4片,并有几片记载周王活动的刻辞。此外还发现了1500余米的夯土城墙,6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专家认为,这处西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墓葬群极有可能是周公的家族墓地。新华社记者 冯国 摄
考古学家近日在陕西省岐山县的周公庙遗址部分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共计出土西周甲骨7000余片,在可辨识的1600多字中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称谓。专家认为,这使发现的西周甲骨文达到2100字,周公庙遗址已成为我国发现西周甲骨文最多的遗址。
此次发现甲骨的地点在岐山周公庙遗址的西半部,距离2004年庙王甲骨出土地不远,是考古人员在3座灰坑和一座墓葬填土内发现的。目前,已出土了近百片卜骨与卜甲残片,其中上面有文字的11片,可供辨识的文字有28个,有关专家正在对这些文字进行研究考证。
此间考古工作者表示,从与甲骨同时出土的陶器判断,这些甲骨的年代应当属于商周时期,最晚也属于西周早期。这是在周公庙遗址区内第4个地点发现甲骨文。到目前为止,周公庙遗址共发现甲骨文523个,为下一步研究整个周公庙遗址的性质,包括聚落内部的社会结构,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