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四川汶川强烈地震>>> 抗震救灾
中国在灾难中塑起新的形象
吕 翎 · 时间: 2008-07-01 · 中国外文局报道组

 

在中国四川,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把原本是阳光明媚、花香鸟语的五月变得残酷无比。

震后一周,我们来到灾区,奔波在这片曾经山崩地裂、撕心裂肺的土地上。

农民在田里收割油菜;还有人在自家倒塌的房屋上寻找物品;灾民安置点的帐篷小学已经开学,教室黑板上方写着“自立、自信”四个大字;防疫人员在喷洒消毒液;特警部队的官兵正在给濒临倒塌的建筑实施定向爆破;在通往灾区的道路上,来自各地的装满救援物资的汽车行驶不断,四面八方的救援人员和一批批的志愿者也正奔赴灾区。

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从中,我们开始感受到灾后重建的气息。

这场灾难不仅使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政府面临空前的考验,也使得快速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和人民经历着一种空前的唤起和觉醒。

中国总理温家宝说,经历这场灾难,我们都经受了一次锻炼,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思想也得到了升华,更懂得如何为人民工作。他还在灾区学校的黑板上写道:多难兴邦。

 

大地震考验应急机制

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中国国务院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两小时后,总理温家宝飞赴灾区。

“中国地震局立即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Ⅰ级响应,中国地震局和武警.、解放军部队共同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从北京乘专机开赴现场,是最早到达灾区现场,也是最专业的救援队。”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四川汶川大地震前方指挥部指挥长李克告诉我们。

经历过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2006年1月,中国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施行,应对突发事件开始纳入到了法治的范畴。

在四川大地震中,中国的国家应急机制开始有效地运转。“在自然灾难面前,我们已经有了建立在国家动员能力和国家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基础之上的安全感。”中国一家新闻网站在地震当天发表的一篇文章说。

与此同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每天发布抗震救灾工作最新进展情况,中国媒体对地震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中央电视台从5月12日起夜以继日地现场直播救援情况。“到5月19日,共有80家境外媒体的近300名记者在地震灾区采访。”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的一位官员对记者说。政府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信息传播,媒体客观实时的报道,制止了谣言,稳定了人心。

在救援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出动了11万官兵,搜救了灾区的每一个村庄。各省市和各路救援组织的物资纷纷运抵灾区,中央财政安排了数百亿元人民币救灾款。中国政府在军队调遣、社会动员和机构协调等方面,做到了有序和高效,从而有可能把把地震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把抢救生命的努力做到最大。“中国的现代国家管理能力和水准已提升到较高层次。”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这样评价。

汶川大地震政府应急反应快、措施得当、效果明显,标志着中国突发事件管理的机制和体制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高小平认为,这次汶川地震救灾是一次成功的政府危机管理,科学、高效、坚强、有力。不过,他还认为,面对这样的特大自然灾害,我们还需要加深对现代危机管理综合性的认识,加强危机管理的综合化处置,更好地发挥各部门的协同作用。

 

大灾难彰显人本理念

在绵阳市九州体育馆,近4万名来自各个受灾地区的群众安置在这里。

体育馆内,公安人员在不停地巡逻,环卫工人在清理垃圾,防疫人员喷洒着消毒液,广播站不时播报着寻人启事,工作人员在分发着救灾物资。安置点设立了饮水处,修建了临时公共厕所。如此庞大的受灾安置点,人群集而不乱。

74岁的邹旭顺来自受灾严重的北川永安镇.,他胸前挂着一个证件,上面注明了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编号和安置时间。这是救灾指挥部给每一位受灾群众配发的救助证,上面的信息由有关部门专门收集和管理。

中国总理温家宝说,不管是抢救被困人员,还是将来善后处理、人员安置以至恢复重建,抗震救灾工作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记者在采访中处处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一位资深摄影记者向我们详细描述了他拍摄到的遇难者遗体的处理过程,那种严谨、规范、细致,无不体现着对死者的尊重和处理过程的庄严,令人肃然动容。中国卫生部首次大规模从全国抽调专业心理医生组建医疗队服务灾区,并印发了《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

如果说抗震救灾中的以人为本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灾后重建中所体现出的科学发展观更加让人看到这一理念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大地震使许多灾区夷为平地,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为此,中国强调灾后重建工作要在“深入调查、综合评估、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李克指挥长率领的现场工作队正在对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为国家救灾安置、重建提供依据。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灾后重建调查小组的专家们正在灾区进行当地房屋建筑评估。

震区重建任务非常艰巨。什邡市发改局副局长郭长斌说,什邡市按照时间表正在制订科学的重建规划,包括一个总体规划和七个专业规划。

中国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本,是几年来中共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这一治国理政理念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强大的生命力和动员力量,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社会学者、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胡光伟认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就是要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大救援呼唤公民意识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位上海网民在博客中写道,汶川大地震使“每个人的心都震动了,都颤抖了,都潮湿了。震中在哪里?”

《汶川地震,震中在每个中国人心里》,中国许多媒体都找出了答案。而每一位中国公民也做出了响应。“我们都是汶川人!”

5月12日的夜晚,数百辆成都出租车自发地载着应急灯奔赴都江堰灾区,冒着余震的危险前往灾区进行救援。在成都,几乎每一辆出租车司机都会说,这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汶川大地震,在给中国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也在转变着中国人的价值观。近年来越来越被物质包围的中国人经历了一场精神的唤起。全体中国人都在贡献着自己的财力物力、精力体力,与灾区共渡难关,为灾区重建家园。

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敦贤在他地震前刚出版的新书《国之痛》中发出质问:为什么全球越来越暖,而我们的人心却越来越凉?然而,汶川大地震使中华民族空前凝聚,中国人民爱心涌动。“我们久违的公民道德、民族精神又回来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中的美好东西没有丧失,它只是被现实的利益所遮盖,大地震让我们把它们挖掘出来,发扬光大。” 王敦贤认为。

在四川灾区采访,我们随处可见志愿者组成的大军,他们分发食物,帮助建立安置点,救助灾区群众。

热爱国家、关心他人、尊重生命,四川大地震所表现出的共同价值取向,让人们不再相信中国缺少公民意识。中国新浪网上的一篇文章说,“每一次灾难都是对于公民精神的试探。这一次,我们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公民社会的成长,其中所彰显的文明意识和普世情怀令人感念。”

实际上,中国政府也在不断地强化公民意识的树立。胡锦涛主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评论强调,“公民意识的培育是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

“当大灾结束后,为了让地震中用鲜血和生命展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不要烟消云散,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起公民社会。因此,在经济重建的同时,还有社会的重建。”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胡光伟说。

古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在其著名的悲剧《阿伽门农王》中写道:“人类应该从苦难中学习。”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曾有名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果真做到了这一点,也许才算是诠释了“多难兴邦”的真正涵义。因为我们无法选择不让灾难发生,但我们可以也必须使自己更加坚强、成熟和智慧。.

中国正在坚强地建设自己的未来。

中国正在自信地迎接世界。

我们有理由充满期待。

.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