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老外看中国
三思而后食
吕 翎 · 时间: 2007-08-13 · 凯莉·奥布莱恩

 

 

和大多数同胞一样,我在美国大陆的中餐体验仅限于包装精美的外卖纸盒装食物。尽管我十分享受每周必点的木须肉,但我仍旧对此心存疑虑--也许,这并非最地道的中华美食。因此,我来到中国,打算尝试完全不同的食物材料,由此亲身体验真正的中华美食。然而,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首次“惊鸿一瞥”,却发生在我坐飞机来到中国前的一年。

著名华裔导演李安在拍摄风靡全美的电影《卧虎藏龙》之前,曾执导过一部朴实无华的电影《饮食男女》。该片讲述了一个丧妻的台北厨师利用烹饪(其唯一专长)力保家庭团结的故事。影片的开头五分钟,没有任何对白,只有厨师在不停地切、蒸、调味、爆炒……充分刺激观众的味蕾。

当我租到这部关于中华美食的电影时,我当然期待看到一些从未见过的菜肴。但出乎意料的是,中华美食的烹饪技艺竟是如此新奇。影片里,厨师烹饪时使用的刀、锅、蒸笼之类的厨具完全不同于西式厨具,可谓五花八门,使我大开眼界。因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更多地了解中华饮食文化。

天赐良机。九个月之后,我买了一张单程机票,飞越太平洋,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不出一周,我就品尝到了正宗的蒙式火锅--材料包括薄羊肉片,薄姜片,鲜汤,蔬菜(抱歉,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蔬菜);蒙式奶茶--热腾腾的咸奶茶,用汤碗来喝;还有比我想象中多得多的各种豆腐。以前我从未想过中国人会如此钟情于外出就餐,但现在,我立刻意识到,街头巷尾这些大大小小的餐馆正是我得以体验中华饮食文化的理想场所。

中华饮食文化第一课:中国没有所谓的“饮食金字塔”。当第一次有服务员把土豆面条和白米饭一起端上桌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淀粉超标”。此情此景使我立即联想到另外一部关于饮食文化的电影《今晚大件事》(BIG NIGHT) 中的场景:一位意大利厨师差点把两位点面条搭配米饭的顾客从餐厅里赶出去。在坚持了23年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要平衡的饮食规律之后,我发现自己正在调整食物搭配的观念。当然,调整还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友人们十分高兴地看到我勇于尝试新食物的热情,因此每次总是以我的名义代为点菜。对此,我并无任何抱怨,反正我也看不懂菜单。但是,某天与中国朋友杰姬共进午餐,却引起我们关于食物观念的一番讨论。坐在小胖胖餐馆--我最喜爱的餐馆里,她点了一盘炒饼(有猪肉和蔬菜)和拔丝奶皮(类似甜甜圈)。服务员刚上完菜,我便忍不住大笑起来。猪肉搭配甜甜圈可不是我想要尝试的“新菜”。她不解地看着我,问我什么事情那么可笑。于是,我解释说,西方人一般在饭后才享用甜点。但很快,我便意识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第二课:西式饭后甜点规则并不适用于中国。

中华饮食文化第三课是最深奥也是我深入思考的结果。来到中国的时候,我带来了塞得满满当当的几大件行李,和对于中华饮食先入为主的观念--中国各地的菜肴都是一样的。

其实我的“饮食同质化”思想正印证了许多美国人将中国文化视为整体的想法。或许,我们想象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足以形成一种跨越神州大地的单一文化。又或许,移民国家的历史使我们这些美国人自以为美国在种族多样化的问题上能够独占鳌头。无论原因如何,我对于单一、内聚文化(包括饮食在内)的想法因为中华饮食文化第三课而改变:中华饮食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样的。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观看的那部电影《饮食男女》是我想多多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灵感之源。时过境迁,我的这一雄心壮志却一如从前。随着对中华饮食文化第三课的深入理解,我越来越意识到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尝遍内蒙的所有餐馆。同时,未知的美食奇妙探险也将在中国的其他地方等待着我去体验。“三思而后食”可谓可喜一课。

(作者是一位在内蒙古自治区学习的美国人。)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