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模拟联合国” 远不止“模拟”这么简单

《北京周报》记者 孙旋  ·   2021-05-2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模拟联合国”;外交学院;文化
打印
纠错

  “我从初三就开始参与模拟联合国这个活动,高二时有机会来到北京,参加了外交学院主办的北京模拟联合国大会,从此对外交学院及其模拟联合国协会充满向往……”向《北京周报》讲述自己经历的正是外交学院模拟联合国协会秘书长、大四学生鲁志远。

鲁志远(左)接受《北京周报》采访。(《北京周报》记者 尹康摄)

  从初次接触模拟联合国(简称“模联”)的初中生成长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模联”活动的负责人,从心向往之到身体力行,鲁志远笑称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一个“小目标”。 

  “模联”活动于1995年由外交学院首次引入国内。2001年,外交学院模拟联合国协会正式成立。自2002年起,外交学院陆续举办了13届全国规模的“北京模拟联合国大会”。2017年,“北京模拟联合国大会”正式更名为“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以展现其国际化特性与全球领先的学术能力。外交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前驻白俄罗斯大使崔启明这样概括了“模联”活动的发展历程:“2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在模拟联合国的实践舞台上,以人类命运为己任,以世界和平为目标,探讨全球热点议题,培养世界公民意识,扩展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今年的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于520日至23日在外交学院举办。在4天的会期中,来自全国160余所学校的约650名大、中学生,作为代表在十个不同的委员会中模拟联合国的议事规则,深入讨论、纵横捭阖。他们探讨的议题不仅“国际范儿”,而且涉猎很广:从朝鲜半岛的和平发展到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中的应对方案,从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到受疫情影响的国际旅游业何去何从,从精神性药品的走私泛滥到妇女在维和行动中发挥的作用…… 

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2021开幕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虽说是“模拟”,但整个讨论过程绝非“纸上谈兵”。与会代表在会前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在相关问题上的利益和立场,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场上发挥辩才,通过外交手段进行交流、博弈,最终形成相关决议。欧盟驻华使团团长郁白在接受《北京周报》采访时表示:“模拟联合国活动是让学生们了解事实、着手实践的好机会,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步。” 

  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阐明中国坚定奉行多边主义的重大主张,对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培养输送国际组织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年模拟联合国活动,正是实现国际组织青年人才自我培养的实践探索,也是国际组织青年后备力量的培育平台。” 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吴红波大使在本次大会开幕式上这样评价“模联”活动的意义。 

  事实上,“模联”活动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对参会者的锻炼,也同样在于对组织者的历练。对于后者来说,组织活动可就不是“模拟”了,每一个环节都是“动真格”的,必须脚踏实地地落实好。那么组织这样一场国际性的大型赛事,还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觉得难吗? 

  据鲁志远介绍,外交学院模联协会大约有120名成员,为本次大会筹备了约7个月,不过得益于模联协会多年的办会经验,组织工作分工明确、流程规范,进行得比较顺利。协会的成员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习到国际关系理论、演讲辩论技巧等专业知识,更为今后踏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积累了办事经验,比如在协调学校、外交部、联合国各组织、大使馆及各种机构的过程中,协调和沟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今年的大会又多了些新的挑战。“今年的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第一次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办。具体来说,就是将法语委员会和西语委员会的议程设为线上进行,这两个委员会的人数不是很多,比较适合作为‘先行者’来尝试一下线上办会的可能性,”鲁志远详细地解释道,“如果尝试比较成功的话,今后就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邀请更多世界各地的参与者。” 

  作为曾经的参与者、如今的组织者,鲁志远在本次大会闭幕式上由衷表示,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出一批有着卓越演说能力、渊博学术知识的青年,更是希望通过这种思想的交流与互鉴,让青年学会理解、信任与合作。“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应只停留在纸面,而应化作青年的使命,化作我们积极参与更多社会实践的动力,一直延续下去。”他说道。 

  近年来,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在北京吴建民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设立了“走进联合国”杰出青年计划。今年,经外交学院和吴建民公益基金会高级顾问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的严格评审,10名优秀青年从本次大会的与会代表和外交学院模联协会的工作人员中脱颖而出,将于今年7月赴联合国驻华机构、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处等地参观,真正从“模拟”走向实践。 

  北京吴建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冯炜(左四)和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安青(右五)为10名优秀青年颁发证书。(主办方供图)

  在中国外交部和外交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北京模拟联合国大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今年,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向大会发来了贺信和祝贺视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高力等国际组织官员也向大会发来祝贺视频。对此,外交学院院长徐坚表示,这本身就反映出该活动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一所高校举办的普通活动的影响力,在当今世界,它的意义尤为可贵。

 

徐坚(左)接受《北京周报》采访。(尹康摄)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面临一场全球大流行的疫情,各种思潮激荡,各种矛盾凸显,整个国际社会需要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导向,去抵消那些不健康的声音。”徐坚对《北京周报》说,“我希望,今天这些‘模拟’联合国辩论的学生,未来将在真正的联合国舞台上发挥优秀外交外事人才的作用,尽显中国外交外事人才的风采。”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