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2006年9月18日,沈阳市大东区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前举行“勿忘九一八演唱会”。当日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75周年纪念日。 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中国为何能坚持8年
在《日中战争》专题报道的下集开头,另一名执笔者五十川伦仪写道:“中国抵抗日本军的攻击整整8年。为什么能够坚持8年?据说一座远离北京、南京的小桥是解决这个谜底的关键,为此,我探访了那座小桥。”五十川说这座小桥在云南省的“瑞丽”,是连接中国与南亚的重要口岸,战争中美国和英国的大量战略物资就是通过这座小桥从境外运到中国。1944年春天,中国、美国、英国和印度等国开始了对日本的夹击。在打仗的同时,还建设了印度通过缅甸至云南的道路,建成“援华通道”。为此,中国军队的给养一直得到了保证,而日本却因为没有充分的物资支援而走向了自杀的悲壮结局。从卢沟桥事变开始的8年之间,日本始终没有能够切断“援华通道”。
五十川在文中还详细写出了他在云南采访时的个人感受:“我的脑际突然浮现出最近的中国报道。报道说要在南亚和云南之间建设一条石油和煤气管道。目的是要把从中东进口的石油等通过南亚运到云南,再输送到重庆。如果这样的话,中国就可以保障石油的供给,战略意义十分重大。这让我感到‘援华通道’还在畅通。”
中日韩教科书如何描述这场战争
《朝日新闻》用了其中的一个版面对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的历史教科书进行了比较。首先写到日本教科书的特点是改变了“南京大屠杀”的称呼。文章说在日本被广泛使用的是东京书籍出版社出版的《新社会历史》。其中用了两页对“日中战争”中日本的社会体制进行了描述。关于日军的侵略行为和残酷屠杀的记录较少。对于“南京事件”也只是在文中加上少量注解。比如写“日本军占领了南京,在占领过程中杀死了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大量中国人”。在注解中则写到,“这一事件在国际上被称为‘南京大虐杀’受到了谴责。但是日本国民却并不知道。”而在10年前,该教科书还写着“死者20多万人”,事件的称呼也不是现在的“南京事件”,而是“南京大虐杀”。可是后来因为被日本右翼批判为“自虐”,所以才改成了现在的内容。
报道说中国的教科书共有12页关于日中战争的描述,并配以多种照片,对主要战役也进行了非常生动的叙述。而韩国则把这次战争称为“中日战争”,在中学世界史的教科书上有记述。但是从抗日的角度描述这场战争的只有7行。台湾的教科书中,在中国史和台湾史中都有所涉及,全部加起来大约3页多。报道还提到了一本叫做《后方的中国社会》的书,是由日本琦玉大学教授川裕史等撰写的。这本书聚焦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普通民众,描述了中国全国动员参加抗日的史实。文章说,这种以日本侵略这个历史事实为前提的历史书在日本“实在太少”。
日本观察历史的视角在扩展
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庚欣表示,最近一段时间随着中日关系好转,高层互访从破冰到融冰的恢复,出现了很多振奋人心的变化,似乎很多不愉快已经烟消云散。其实中日两国之间过去固有的矛盾并未得到真正解决。尤其是二战历史问题———这个涉及两国民众感情的“疙瘩”并未全面化解。《朝日新闻》这次系列报道的刊头就是“历史犹存”(或译为“活着的历史”),而且在前两天(11月24日)也用一版篇幅专门介绍“南京大屠杀”的经过及现在的争论等,说明日本各界仍然在心里深深地关注、思考着二战历史问题,甚至比中国人想的还要多,还要复杂。有朋友说:日本人大都在淡忘二战历史,这可能过于表面。据路透社11月27日报道,日本右翼导演水岛悟执导的《南京真相》将在日本上映,影片称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伪造的谎言。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历史问题在日本的复杂性。
庚欣认为,相对于早期主要以反省、清算为主,现在的观察视角有很大扩展。例如这次专题内容中,涉及到的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战争回忆,而是更广泛的话题领域。首先是从时间上,跳出了8年战争的范围,从前后更长的历史时期进行观察。从前期的“满洲国”、世界及东亚的变化,到战后处理等都有相当的研究及关注。其次是在国别上,跳出了中日两国的范围,从东亚到美国、苏联及欧洲等更广泛的国际空间进行观察。尤其是对美国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很多注视。再次是在领域上,跳出了历史研究的范围,从更多的专业领域进行观察。仅这次专题报道就涉及到历史、法律(东京审判等)、教育(教科书等)等各个领域的内容。这说明日本观察二战历史的视角在不断扩展。日本现在比较注重介绍各种观点的争论。几乎在所有二战历史的重大问题上,日本及各国学术界都有一些争论。不过,这也容易使一些不顾重大历史事实及原则是非的观点得以出笼,因为人们总是对一些貌似新奇的说法感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