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 Kunzi (右一) 与另两名瑞士专家认真观察中国国家救援队训练
今年64岁的Beat Kunzi是瑞士联邦外交部发展与合作司下设某人道主义项目的负责人,三年前,这位地质学家来到北京,协助指导中国国家救援队(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训练工作,其后迅速因其苛刻的作风而“远近闻名”。
三年来,从国家级救援队到省、市级救援队、甚至志愿者,都接受过Kunzi的指导与帮助。Kunzi的学员都深知老师的厉害,他们出错时没人逃得过Kunzi的“严词数落”。
“他对我们的要求特别严格,”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的教官卢杰说。起初,Kunzi的尖锐批评让卢杰与他的队员难以接受,因为那些批评“太直截了当”,而中国式的教学方法和责备远没有这么直接。但当卢杰目睹了在一次训练中 Kunzi与年轻队员们在模拟废墟上爬行搜索时,他开始明白这位瑞士长辈的想法。卢杰问自己: “为什么一个外国人可以不厌其烦且忍痛挨苦地帮助中国的救援队?”
“从那时起,我便能理解他的严格要求了,” 卢杰说,“如果问我们现在怎么看Kunzi,除了尊重、关爱、欣赏与敬畏,别无其它。”
Kunzi有充足的理由表现得如此严格苛刻,因为他的工作是帮助他的中国同事训练,以通过2009年联合国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的考核。此项考核无疑是世界救援领域里最难的,目前只有12个国家的救援队通过。然而,这位曾参与撰写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指南的前瑞士国家救援队领队,对于怎样使中国国家救援队达到联合国标准却显得胸有成竹。
面对联合国的严格考核,中国国家救援队员可谓信心十足,因为他们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并从中汲取了宝贵的救援经验。在那场地震中,近70000人死亡,17000多人失踪。 中国国家救援队在那场众多国内外救援队参与的巨大的搜救行动中担当了核心角色。
近期,中国国家救援队又在北京郊区的训练基地完成了36小时不间断演习。 “所有受困者都被及时救出,国家救援队完成了他们的使命,”Kunzi对记者说。
“联合国考核通过标准有7页纸长,必须符合每一条才能通过,甚至连搜救犬也有标准――他们必须在指定时间内找到受困者,”他说,“现在中国国家救援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救援技术和技能方面,我们十分乐观。”
“在过去三年中,Kunzi放弃了与他十几岁的儿子们相处的时间而来到中国工作。”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黄建发说,“我明白他放弃的是什么。”
在瑞士同事眼中,Kunzi总是在想着能为中国国家救援队做点什么。救援专家Peter Eisenhut说:“他经常为中国地震当局着想,做好各种救援准备,并将中国地震救援的实际情况反映到瑞士,使我们很清楚可以为中国做哪些事情。”
Kunzi对救援工作的热情始于1990年,那时他还在菲律宾参与紧急救援工作。“自那时起,我开始参与各种任务,并期望将自己的经验告诉给每一个需要的人。”他说。
Kunzi经常与黄司长谈到地震救援的长远蓝图,他说:“首先,紧急救援培训应该从北京推广至全国, 然后我们可以邀请其它国家如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向他们传授我们的知识与经验。”
他们甚至谈到在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灾难紧急救援管理体系,以应对各类紧急情况如水灾、地震和雪灾。
“这不是由我们来决定的,但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想法,” Kunzi说,“对于援助工作,你必须随时准备着以最专业的方式帮助人们。”
(编辑:吕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