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塔尔族祝福使者夫罗热以高票获胜,当选代表塔塔尔族的祝福使者。
夫罗热从小便对唱歌和舞蹈兴趣十足,对艺术事业的执著使她憧憬着自己能够从事自己所喜欢的艺术行业,这对于曾经获得全疆大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全疆大学生歌手比赛美声唱法三等奖和全国首届大学生舞蹈比赛二等奖的夫罗热来说,可以用小菜一碟来形容。
然而,造化弄人,对艺术事业充满幻想的夫罗热在大学的入学考试中遇到了挫折,久久难忘那一幕的她最终放弃了从事艺术事业的念头,从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语系毕业后便投入到人民教师的队伍中教授语文。
夫罗热说,她并不介意教师和艺术家之间的反差。她说,塔塔尔族虽然人口不足5000人,可是相当重视教育事业,其人口中知识分子所占的比例很大。
老一辈的人还讲究男孩可以不上学,可是女孩子必须要上学,这倒不是因为他们“重女轻男”,他们认为,男孩子长大了可以凭借自己的一身力气养家糊口,可是女孩子不一样,她们没有力气,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承担教育塔塔尔族后代的艰巨任务,作为母亲一定要有知识。塔塔尔族也是我们国家唯一没有文盲的民族。
夫罗热给我们介绍,塔塔尔族的舞蹈动作灵活,活泼多变。男子多腿部动作,女子多手部和腰部动作。舞曲一般都节奏鲜明,轻松愉快。音乐旋律和舞蹈形象都十分优美感人。特别是每年春天举行的盛会——“撒班节”,他们总要选择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尽情的欢歌起舞。
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夫罗热将自己对于音乐的热情抛撒给了自己的学生,她在2004—2005年度被评为“优秀班主任”;2005年发表的论文《汉语教学中要以双语教学为突破口》,在乌鲁木齐地区中小学汉语学科论文评选中获得二等奖;2006发表的论文《浅谈汉语教学中要注意的要点》获得市论文赛鼓励奖;2006年5月,她获得乌鲁木齐市汉语教师公开课二等奖……
“有音乐和诗歌的地方就有塔塔尔人,塔塔尔人生活的地方一定有音乐和诗歌”,夫罗热也从没有离开舞蹈和唱歌,塔塔尔族每年一度民族传统节日“撒班节”,她总会准备合唱、独唱、舞蹈等各种形式的节目来庆祝节日。
2007年,夫罗热录制完成个人塔塔尔民歌精选——“母亲的心愿”……
夫罗热告诉我们,之所以选择塔塔尔族的帽子作为“祝福北京”的祝福物,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塔塔尔族的服饰是十分讲究的,女子都是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作为美丽的象征,选择塔塔尔族的帽子便是选择了美丽;其次,夫罗热手中的帽子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她的母亲在夫罗热结婚的时候亲手为她缝制的,她认为这是最好的结婚纪念物,所以这顶塔塔尔族帽子对她有特殊含义。
【塔塔尔族概况】
塔塔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属于白色人种。
塔塔尔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比较集中的是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镇。另外,奇台、吉木萨尔和阿勒泰等县的农牧区也有少数的塔塔尔族。 “塔塔尔”和“达怛”、“达旦”、“达达”、“达靼”同为“鞑靼”的不同译音。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塔尔族人口数为4890。
塔塔尔族使用塔塔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由于塔塔尔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族人民杂居,联系密切,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解放前,商业是塔塔尔族的主要经济活动。他们有的在中国和俄国之间贩运,有的做行商或开设商店,有的到农村做生意,有些远至中国内地大城市设立商业机构,有的在俄国商人开设的“洋行”里做店员、工人,或者为老板在牧区放牧牲畜,当牧工。在布尔津、奇台、吉木萨尔、青河、和布克赛尔、哈巴河、乌鲁木齐等地,都有一些塔塔尔族的牧业户,其中多是贫苦的牧民、牧工,他们没有牧场和草场,只有少量维持生活的牲畜。牧主主要居住在伊宁、塔城等城市。塔塔尔族居民也有少数农业户,在阿勒泰的农业户还掌握了新的农业技术,采用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雇用农业工人。塔塔尔族的手工业主要是加工皮革,生产肠衣、成衣、刺绣、水磨、蜡烛、肥皂,以及修理钟表和照相等。
塔塔尔族人酷爱戏剧、音乐和歌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他们的音乐舞蹈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节奏鲜明,活泼动听。塔塔尔族的乐器种类繁多,著名的有“库涅”(二孔直吹的木箫)、“科比斯”(置于唇间吹奏的口琴、二弦小提琴);此外还普遍使用手风琴、曼陀铃、七弦琴等。唱歌、跳舞时也用手风琴、曼佗林伴奏。舞蹈活泼,吸收了维吾尔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等族舞蹈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按照传统习惯,舞蹈中的男角色要由女子扮演。舞蹈的动作活泼、灵巧、奔放。男子多踢蹲、跳跃的动作,女子多手部和腰部动作。
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
婚姻过程是:经媒人三番五次登门求亲,女方家长若允诺,男方再向女方下聘礼,称为“库拉克绥云切”,即给新娘从头到脚的整套服装。下过聘礼,即算订婚。
按塔塔尔人的传统习惯,婚礼在新娘家举行,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制作的全部服装、炊具、陈设和婚礼时食用的物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其中包括给新娘父母的礼物(称“克以特”)。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过去了。
“出嫁”的仪式也颇为有趣。这天,新郎在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坐上马车,青年人拉手风琴,兴致勃勃地唱起塔塔尔流行歌曲“几尔”,一路上歌声、琴声、口哨声、呐喊助兴声连天,浩浩荡荡地前往女家成亲。当夕阳西下,新郎和伴郎们一行人等来到新娘家。这时先要绕着院落转一圈,然后才到门前。而此刻女家大门都紧闭着,新郎要献礼物才能进去。以后,新郎进房门,到床边,吃饭,都要送喜钱。
结婚仪式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先由阿訇诵经,并询问新婚夫妇是否愿意,待男女双方回答“愿意”之后,再由阿訇将一杯糖水(或蜜水)送给新郎和新娘共饮,象征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礼毕入洞房。第二天早上新郎要拜见岳父母,回家举行宴会,并举办各种文娱活动,晚上再回到岳父家。婚后,新郎和新娘都要在女家往一个时期,有的三个月,有的半年,有的甚至要生过一个孩子以后才回到男家。
塔塔尔族对待女婿如同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热情。在女方家居住期间,岳父、岳母要拿出上好的食品款待女婿,使女婿感到生活在女家就如同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温暖。
当新婚夫妇回男家时,新娘的嫁妆要全部带走。将到男家时,男方亲友要用绳子拦住新娘的去路,新娘要献糖果等物,方可放行。新娘回到夫家,男方亲友向新娘身上撒糖果,并举行宴会,尽情娱乐,以示欢迎。
小孩出生有各种礼仪。
人死后,按教规净身,缠以白布等,实行土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