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祝福使者孟茹以高票获胜,当选代表达斡尔族的祝福使者。
孟茹是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乌兰牧骑歌舞团的鲁日格勒舞的演员。别看孟茹今年只有25岁,可是她已经经历过不少大场面,她多次代表达斡尔族到全国各地演出。不少达斡尔族宣传品的封面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孟茹身着达斡尔传统服装的身影,作为莫旗乌兰牧骑歌舞团的队长,她有责任向其他各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介绍达斡尔族,推广鲁日格勒舞。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总称,多为妇女表演的自娱性舞蹈,也是达斡尔族很有代表意义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鲁日格勒”汉语的意思为“燃烧”或者“兴旺”,达斡尔族语“鲁日格勒”可以引申为“跳起来吧”。
和其他传统舞蹈所遇到的窘境差不多,鲁日格勒舞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孟茹说,作为达斡尔族传统舞蹈的鲁日格勒舞,以前是大家在劳动之余消遣的方式,而如今也只有在舞台上才可以看见了。她说到这里时不免有些心酸,只有大家都认识和喜欢鲁日格勒的时候,这个传统舞蹈才不会被大家所忘记,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她也要用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这个愿望!
达斡尔族祝福物——木库莲,汉语称“口弦”,铁制拨奏体鸣乐器。口弦琴是我国最小的民族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簧。
【达斡尔族概况】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人口数为132394。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兼用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由于居住分散,达斡尔语形成了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方言,但语音、词汇、语法的差别不大,可以互相通话。
达斡尔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明末清初,沙俄南侵,是达斡尔人首先打响了抗俄的第一枪。
达斡尔族人的先民分布于外兴安岭以南至黑龙江北岸的河谷地带。17世纪中叶以后逐步迁到嫩江流域、呼伦贝尔、爱辉及新疆等地。17世纪前,达斡尔族已结成村落,聚族而居。渔猎业是传统的生产活动。南迁后农业迅速发展。1947年达斡尔农区进行土地改革,牧区实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1952年开始建7个达斡尔民族乡,1958年8月在内蒙建自治旗。
达斡尔的意思是“原来的地方”,也就是故乡。几百年来,达斡尔人就在这里游牧,但究竟哪里才是他们的故乡?达斡尔人自己不知道,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文字,只能靠口述来传承历史,清朝以前的事就没有人知道了。
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喇嘛教。达斡尔族过去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神。每个家庭均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一种山神)外,甚至以巫术治病,届时要杀牛、羊,同时还要奉送许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历史悠久的渔猎生活,造就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强化了达斡尔人的剽悍性格。 在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中,有适应狩猎生产和抵御外来敌人的武装斗争需要而兴起的射箭运动;有摔跤、扳棍、颈力赛等极为普及的体育活动。
达斡尔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印象。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院落布局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都修筑在离院子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洁。
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