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祝福使者好斯巴特尔以高票获胜,当选代表蒙古族的祝福使者。
巴特尔在蒙语中是“英雄”的意思,蒙古族是个崇拜英雄的民族。好斯巴特尔在蒙语里是“不可战胜的英雄”的意思。初识巴特尔还有些偶然,在“那达慕”大会进行期间,我们在主席台上观看比赛,听见会场里传出悠扬的蒙古长调。我们都以为这种美妙的歌声是从CD里传出,可是令我们惊讶的是,这歌声是一位蒙古族汉子现场演唱的,这个汉子就是好斯巴特尔。
蒙古族长调以那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颇受蒙古族人民喜爱,有蒙古族音乐之魂的美誉。
巴特尔是呼伦贝尔市歌舞团的长调演唱家,曾经在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长调歌曲演唱比赛中,获得专业组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当地可谓是家喻户晓。
不过我们还是对他的身材产生了一丝疑问,这么大的肚子确实无法和我们传统的歌唱家形象联系在一起。巴特尔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跟我们解释说,蒙古族男人是以胖为美,因为只有大肚子穿着蒙古长袍才够威风,不少身材较瘦的蒙古人还要在穿蒙古长袍之前塞个垫子呢。
的确,穿上蒙古袍之后的巴特尔就是另外一副感觉了,特别是当听到他天籁般悠扬的长调,我们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才是真正的歌唱家,根本不需要任何的手段加以渲染,彻头彻尾的原生态!
祝福物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喜爱的传统乐器之一,因琴颈上端雕饰有马头而得名。它以音箱、琴杆、琴弦、琴轴、琴弓等构成。马头琴音域宽广,音色柔和优美、浑厚圆润,除独奏和民歌伴奏外,还可配合吟唱叙事古诗等说唱艺术。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蒙古族人民视马头琴声为牧民心灵的声音,认为马头琴是能驱魔、降恶的吉祥琴,人人都以演奏马头琴为荣。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几乎家家都有此乐器,并且将它悬挂在蒙古包内正中的包壁上,以示吉祥幸福。
【蒙古族概况】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区(中国蒙古族人口581万--2000年数据,内蒙蒙族423.83万---2006年数据),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和蒙古国等。其中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后裔。通海蒙古族从祖国西北大草原来到云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凤山脚下,已有740多年的历史。700多年来,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凭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把杞麓湖之滨、凤凰山之麓建设成了鱼米之乡。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
蒙古族是一个世界民族,在世界各地(主要是亚欧大陆)都散落着蒙古部族。大致分布情况如下: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属于蒙古语族的是卡尔梅克(Kalmyk或Kalmuk)人和布里亚特(Buryat)人,鞑靼人和图瓦人属突厥语族,但和蒙古有很大的联系。俄罗斯联邦境内的蒙古人只有卡尔梅克人和布里亚特人,总数不到一百万人。外蒙古总人口为261万7千多人(1999年7月),其中蒙古族占90%,为235万多人,其它为哈萨克族、汉族、俄罗斯族等。而中国境内的蒙古人分布在内蒙古、辽宁、新疆、黑龙江、吉林、青海、河北、河南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