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祝福使者周德胜以高票获胜,当选代表东乡族的祝福使者。
周德胜在东乡县河滩镇政府工作,而且是一名唱“花儿”的能手。“花儿”是流行在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东乡地区的“花儿”有它独特的风格。东乡族“花儿”属河湟“花儿”,基本上是四句一首。“花儿”是男女青年表达爱情、沟通心灵的重要方式。
周德胜在当地极有名,连香港和台湾的电视台拍“花儿”都来这个偏僻的黄土坡找他,据说他能唱几千首“花儿”,并能即时因地唱出现场创作的动人的“花儿”。
周德胜在花椒树下为我们演唱了一首有关花椒的“花儿”,周德胜唱“花儿”用得是当地的方言,所以虽然我们感到悦耳动听,具有浓厚的大西北风情,可就是不知是啥意思。
经过他翻译,我们方才觉得这大西北“花儿”果然朴素、大胆、泼辣,具有鲜活活的大西北黄土气息。现在将之辑录如下:山青水秀的喇嘛船,尕花椒长下的干散(好看),尕妹妹好比是花骨朵,一指头弹出个水来。花椒的树呀你别上,你上树时刺呀扎你,你庄子里去了别乱唱,你唱时老汉们骂你。
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周德胜世代都是唱花儿的,他唱的“花儿”在大西北地区非常知名。出于好奇心,每到一处,我都会让周德胜即时演唱“花儿”,而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张口就来,经他翻译出来,我就觉着这即时创作的“花儿”与当时情境都非常贴切,“花儿”歌手果然是名不虚传。
东乡族祝福物是拔棍子之棍子。拔棍子是东乡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人数可以是两人,也可以是多人,表现形式或单腿或双腿,不管以什么方法,以拔到棍子者为胜。拔棍子既要有臂力,也讲究巧劲,是东乡人在节日期间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据说拔棍子来源于东乡族牧羊少年的玩乐举动,在黄土高坡上牧羊的东乡少年,百无聊赖之时,几个牧羊少年就将手中的牧羊鞭拔来拔去,拔棍子据说就由此而来。在东乡人看来,牧羊人手中的牧羊鞭是勇敢,也是财富的象征,是牧羊鞭赶来了无尽的财富。
【东乡族概况】
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市和广河、和政、临夏等县及新疆伊犁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东乡族人口数为513805。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部分人会说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从13世纪以来,河州一带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内的蒙古军驻守、屯田之地。13世纪末,镇抚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其属下蒙古人大部相从。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西北地区。14世纪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伯要贞氏等策谋政变,事泄被杀,但其属下势力仍很强大。其子曾联合伊斯兰教群众反叛,为元朝政府镇压,阿难答属下纷纷逃避。当时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东乡,就成为阿难答属下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区之一。他们在这里与当地汉族、藏族等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
风俗习惯东乡族在传统婚姻关系上,还保留尊从“阿哈交”观念的婚俗,所谓“阿哈交”,是一种宗族或家族的残余形式。一个“阿哈交”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上百户不等,辈份最高的年长者,称为“当家”。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谴责。寡妇再嫁,同辈亲属有优先权。包办婚姻为主。男女十六七岁就可举行婚礼,但现在按我国《婚姻法》法定年龄结婚的男女越来越多。婚礼仪式带有宗教气氛。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东乡族在改变本地区贫穷落后面貌中,作出了巨大努力。兴修水利事业,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许多山坡被改造为层层梯田和优良牧场。农业生态得到了改善,粮食作物亩产达到了150公斤以上。特别是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东乡族地区出现了农、林、牧、副业多种经营局面,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公路交通四通八达。电力使用日益普遍。工业生产从无到有,萝日益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