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祝福使者齐艳华以高票获胜,当选代表赫哲族的祝福使者。齐艳华是同江群众艺术馆的馆长,同时也是赫哲族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
齐艳华从事赫哲族民族舞蹈事业已经二十多年了,出于对民族舞蹈的热爱,她不仅每天都进行最基本的练功训练,还在整理和编排一些赫哲族的民间舞蹈。作为群众艺术馆的馆长和赫哲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的她,有责任和义务将赫哲族的舞蹈传承下去。应我们的要求,齐艳华为我们表演了一段表现赫哲族人冬钓的舞蹈《冬钓》。
赫哲族人人都是捕鱼高手,到了冬季,他们会在冰面上凿出一个洞口,悠闲地坐在那里垂钓,对于赫哲人而言,这既是一种劳动,更是一种享受。
齐艳华的这段舞蹈就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赫哲族人的这段劳动场景,舞蹈明快写意,动作舒展大方,她所编排的这个舞蹈现在已经成为赫哲族人的代表曲目。
齐艳华认为现在赫哲族的文化迹近消亡,她想尽可能从舞蹈文化的角度出发多挖掘赫哲族传统的东西以将之保留下来,她现在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的工作就是教授赫哲族学生民族舞蹈和音乐。现在他们已经建立赫哲族的专门网站,以让全国更多的人了解独一无二的曾经的赫哲族文明。
赫哲族祝福物鱼皮衣是过去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鱼皮衣服是把鲢鱼、鲤鱼、大马哈鱼、鳇鱼等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
赫哲人用鱼皮做鱼皮长衫、鱼皮套裤、鱼皮靰鞡等。鱼皮衣的特点是轻巧、暖和、经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据说鱼皮衣的柔韧性是牛皮的三倍。因为赫哲族人善用鱼皮做衣服,所以在历史上赫哲族又被称为鱼皮部。
受满族服饰的影响,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衣襟肥大,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男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
我们在街津口赫哲族乡就见到了这种鱼皮衣,抹上去手感非常的柔和,穿着这种衣服肯定不会被雨水淋湿。
因为生活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赫哲人已经不穿鱼皮衣了,鱼皮衣已经成为一种工艺品,被人高价买去收藏,或者是珍藏在博物馆中了。
【赫哲族概况】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时期,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元明清时称女真。赫哲名字的由来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实录》上记载并得以传承。现在,全国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处,分别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敖其镇的敖其村。
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族人口2万余人,当地人称他们为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我国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内陆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特色。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馆里,我们看到了展出的两套用熟好的大马哈鱼皮缝制的男女鱼皮套装,做工考究,款式古朴大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