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祝福使者李明以高票获胜,当选代表朝鲜族的祝福使者。现在担任延边州歌舞团舞蹈部部长的李明,在此团工作已经9年。李明的第一次露面是在舞台上,当时他正在延吉市艺术剧院的舞台上带着他的舞蹈队队员们排演扇子舞。在舞台灯光下,李明羽扇纶巾,整个一派风流倜傥的书生模样。
演员们身着一袭白袍,头戴朝鲜族的传统儒冠,每人手执一柄绘着兰花草的白绸扇,在舞台上优雅地跳着舞步。这个扇子舞表现的是古代朝鲜族少年在书院里上课的情景,李明其中领舞,扮演一个老师的角色。
随后,李明又为我们表演朝鲜族传统的舞蹈象帽舞。象帽舞的关键在于依靠头部的摇动来甩动长达20米长的彩带,所以头顶的帽子非常结实,李明拿来的这顶象帽则是用玻璃钢制成的。
李明穿戴整齐后,测了测风的方位就开始了表演,他缓缓地摇动脑袋,20米长的彩带很快就围绕着他旋转起来,形成了一个螺旋形的彩环,非常漂亮,引得游人都纷纷驻足观看。
李明不仅能文也能武,舞蹈跳的好,武术也相当了得。他闲暇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会到家附近的一个跆拳道训练馆进行跆拳道训练,虽然刚刚学习两年,李明就已经是黑带二段,并在去年拿到了延吉市业余跆拳道比赛的中量级冠军,相信李明的舞蹈功底在这方面帮了他很大的忙。
能看得出来,李明非常具有爆发力,他一个回旋踢踢向队友手执的训练道具,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将队友都带得踉跄了几步。教练告诉笔者,这一腿的力量有三百斤,李明的爆发力是他们这里最好的。可以想象,如果被踢中头部,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走上舞台,李明是一个优美的舞者;走进跆拳道馆,李明又是一个阳刚的武者。游走在舞者与武者之间,李明的身手更加刚柔并济。
舞与武,这确乎是一个完美的结合。
朝鲜族的祝福物是长鼓,它又称“杖鼓”,是朝鲜族民间乐器。长鼓产生于朝鲜三国分立时期,由汉族传入,由朝鲜族在原有基础上改制而成。鼓身以木制成,长约2尺多,呈圆筒形。鼓的中部细并为实心,往两端渐粗而内空,呈喇叭形。两端鼓面直径大小不一,蒙皮厚薄有别。一般多用羊皮、马皮、牛皮或驴皮,用绳索绷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紧度,因而每个长鼓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音色,粗端发出柔和深沉的低音;细端发出清脆明亮的高音,还能根据演奏的需要来定音。演奏时,左鼓面用手拍打,发出的声音浑厚柔和;右鼓面用木制细槌敲打,发出的声音响脆清雅,演奏起来节奏交错,变化多端,十分好听。长鼓深受朝鲜族人民的喜爱,所以居民人家中大都有长鼓收藏,并将之视为本民族的吉祥物。
【朝鲜族概况】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吉、辽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多数居民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汉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数为1923842。
朝鲜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06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朝鲜聚居区以后,朝鲜族人民便开始了抗日活动,从自发的到有组织抗日活动层出不穷。1927年10月,在朝鲜地区开始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朝、汉联合抗日游击队在各地建立起来。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中朝鲜族占绝大多数,第一、七军中朝鲜族战士也约占半数。1938年秋,有8名汉族、朝鲜族女游击队员在强大敌人面前,射完最后一颗子弹,砸碎武器,纵身跳入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光荣牺牲,谱写了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悲壮抗日诗篇。数以万计的朝鲜族战士在抗日战场上捐躯。在解放战争时期,仅延边参军的朝鲜族就达5万人。朝鲜战争爆发后,大批朝鲜族青壮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邻国同胞并肩战斗,为朝鲜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朝鲜语在类型上和阿尔泰语系相近。朝鲜文创于15世纪,是一种字母音节文字,以音节为单位进行标记。朝鲜语共有40个字母,其中有元音21个,辅音19个。在朝鲜语,元音是音节的中心,辅音只有和元音结合才能构成文字。朝鲜语的辅音不仅可以在音节开头与元音相拼,还可以在元音作为韵尾发音。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在乡下常见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两种形式。村内房屋的建筑多面向南或东南、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屋顶多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盖为大“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每套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同时开窗。后面一般亦设门和窗。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有的在正房盖厢房,作为住房和仓库。室内用土砖或平埋的片石铺成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室外屋基离地60—70厘米,外有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