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中,有一块令人神往的地方,那就是基诺山,即现在的基诺乡。原始社会的脚步在这里停留了很久很久,20世纪50年代,氏族公社的炊烟依然在这里袅袅升起。
基诺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一带,人口约两万多人,1979年6月6日才被国务院批准确认成为我国第56个民族。
基诺族人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这源于基诺族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崩地裂,洪水滔天,世上只有玛黑和玛妞两兄妹得到创世女神阿嫫腰北的指点,躲进蒙着牛皮的大鼓里才幸免于难。为了使人类得以繁衍,兄妹俩结为夫妻,成了基诺族的祖先。
在“五十六个民族祝福北京”之基诺族使者的评选活动中,北京电视台《我与奥运》栏目组跟随三位候选人,领略了很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景象。最终,擅长舞蹈的包妞选票领先,当选为基诺族奥运祝福使者。
包妞是个温柔内向的姑娘,喜欢抿着秀气的双唇,即便笑起来也面带羞涩。节目摄制过程中,她喜欢睁着大眼睛静静地倾听, 在有问题需要回答时才说上两句,或者用简单的点头和摇头来表示。工作间隙,她就安静地坐在一边,想着心事。
然而,当太阳鼓被敲响时,她立刻变得灵动起来,随着鼓声翩翩起舞,头上的尖顶帽随风飘动,握在手里的鼓槌摇曳出长长的红丝带。也许只有舞蹈才能让这个乖巧的女孩充满活力。
太阳鼓是基诺族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有两面(有公鼓和母鼓之分,公鼓稍大,母鼓小些)。鼓身用坚硬且不易开裂的圆木凿成,边缘是放射状的木条,象征太阳光芒。基诺族的历史文化都与太阳鼓息息相关。在“玛黑和玛妞”的传说中,基诺人的祖先正是由于躲进鼓里才得以生存下来。
基诺族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认为它能保佑村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平日里,太阳鼓被供放在卓巴(村寨长老)和卓生(地位仅次于卓巴的另一位长老)的家里,任何人不得随意触摸和敲击,只有在过年或某些特定的场合,才会由卓巴老人敲响。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基诺山鲜花盛开,人们围着大鼓尽情舞蹈,欢庆丰收。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人的编排,太阳鼓舞已经成为一种舞蹈形式,是村寨迎客仪式中的一个重要节目。在得知北京电视台《我与奥运》栏目组来村寨拍摄的消息后,纯朴好客的基诺人穿上传统服装,敲响太阳鼓,欢迎远到而来的客人。他们希望通过这个机会表达他们对北京奥运的祝福,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基诺族独特的文化。
附:
基诺族姓氏观念模糊,取名一般都采用“父子连名制”,即把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读音,作为子女名字开头的读音。包妞的名字便是这样。她的父亲叫周包,所以“包”字就成了她的姓氏。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的姓名都遵循这个规律。在基诺族祝福使者的三位候选人中,有个小伙子名叫沙车,可他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并不是“沙”。原来他出生的时候,脐带绕颈,在这种情况下出生的孩子将不再连接他父亲的名字,而是改为姓“沙”。基诺人认为这样可以趋吉避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