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通货紧缩威胁是中国央行短期内最关心的事情,2月14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6次报告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指出,央行反通缩和维护币值稳定的决心坚定,完全可以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最优组合来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未来降息空间不大,更不可能实行零利率政策。
2008年,中国的货币政策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上半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半年实行一保一控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中国GDP增长9%,CPI上涨5.9%,贸易顺差2955亿美元;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4.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M2同比增长17.8%,外汇储备增加4178亿美元。“中国金融体系是稳健的、安全的、没有发生信贷紧缩。” 易纲说。
针对日本1999-2006年间实行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效果,易纲分析指出,1999年3月日本进入零利率时代之后,虽然经济有所复苏,不过零利率大大降低了借贷成本,促使日本境内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通过日元套利交易将持有的日元资产兑换为外汇资产,降低了日元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导致境内流动性向境外市场漏出,消弱了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若以日元套利余额除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衡量套利交易导致的货币政策耗损指标,2007年日本的货币供给漏损率高达18.6%。
前车之鉴表明零利率和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容易造成套利交易,影响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进而导致货币贬值等问题。易纲总结说:“实行零利率或准零利率政策对中国来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原因在于中国的储蓄存款余额占GDP的比重高;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生产率均在不断的提高;资本回报率不支持零利率政策;中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少、收费少、业务结构有待优化,利率太低银行无法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