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珠宝城的一角
--梧州, 一个并不见经传的南方内地港口城市,却向世界输送了70%的人工宝石
位于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 并不为外界所熟知。但是,谁能想到,世界上70%的人工宝石,正是来自这个并不见经传的内地港口城市。26年间,这个有着300万人口的古老城市,已成长为“世界人工宝石之都”。
“2007年,梧州人工宝石的年交易量达到了120亿粒,市场份额约占全国产量的80%,世界产量的70%,主要宝石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达25亿元,成为梧州支柱产业之一。” 对于数字,梧州市经济委员会主任黄东明如说家珍。
2008年1月-9月,梧州人工宝石的交易量为80亿粒。“从目前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并没有给梧州人工宝石业带来多大影响,但影响肯定会有,我估计要到明后年才能真正显现。” 黄东明直言。
荒地上建起的宝石城
具有2000多年建城历史的梧州市,从水路上讲,是广西最靠近香港的城市。正是依靠这一区位优势,梧州曾一度非常兴盛繁华,素有“百年商埠”之美誉,在民间更有“小香港”之称。后来,由于毗邻的广东省抓住了改革开放的“东风”,率先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更是依托香港强大的辐射力,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在昔日的竞争中,梧州虽然逐渐失去了光芒,但它的这种区位优势,仍是促进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并逐渐得到加强。
1982年,中国改革开放拉开序幕不久,香港商人崔福明在梧州开设了第一间宝石加工厂,因为当时中国政府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投资,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内地的劳动力非常丰富,而且价格比较低廉。
在此前后,中国掀起了第一股外资招商的热潮。于是,泰国、意大利、台湾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珠宝商也纷纷来到梧州,以此降低自己的成本。
早期这些外国珠宝商,大多只带来少量珠宝技术人才,从泰国购进原材料后,在中国内地加工,然后高价又卖到国外,从中赚取差价。梧州后来之所以能成长为“世界人工宝石之都”,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这批早期来自于国外特别是台湾地区的珠宝技术人才。在市场的促动下,通过这些人,珠宝工艺在民间以师傅带徒弟、父亲教儿子等形式,迅速得到了推广和改进。
梧州市蝶山区步埠路,是早年自发形成的一个宝石交易市场,被称为“宝石街”。据梧州市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当时宝石街上的宝石商铺五花八门,杂货店、煤气店可以兼收宝石,住宅楼的楼梯底下、房间里也可以设一个珠宝收购点,可见当时人工珠宝业在梧州兴旺发展的景象。
上世纪90年代末期, 梧州出现了第一批本土宝石收发商,他们随后也建立了自己的经营销售网络, 只不过大多数仍没有掌握原材料的制作方法,还需要从大企业或者从国外购买。进入新世纪之后,宝石原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终于被打破。而且,人工珠宝业已逐渐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直到那时,梧州的人工珠宝业仍然处于一个分散杂乱的状态。在市场竞争日趋恶化的环境下,梧州宝石人意识到,为了促进这个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形成一个统一对外的行业组织,并尽快建立一个固定集中的交易场所。
于是,1999年9月,梧州市宝石商会成立,这是本地珠宝商人自发成立的一个行业自治组织;2003年,一个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梧州宝石城”大楼,在一片荒地上拔地而起,旨在为国内外人工珠宝商提供一个安全、快捷、规范的交易平台。
据梧州市经济委员会主任黄东明介绍,梧州宝石城现有576家珠宝商户,其中有55家是国外商户,主要来自泰国、俄罗斯、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黄东明还透露,由于宝石城的生意日趋火爆,最近新增的50多间商铺,还没有装修完,就已经被抢购一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