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抵达中国,开始了他第十次中国之旅,并给中国的外包企业带来了一个“惊喜”。
据微软大中华区CEO陈永正透露,这位世界第一富豪带来的礼物是:未来几年微软承诺要给中国带来1亿美元的订单,而且对中国外包企业的扶持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除了给订单还要帮助本土企业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这即意味着,所有的中国外包企业都有机会获得这1亿美元的“惊喜”。有能力的外包企业将最快拿到订单,目前能力尚欠的外包企业也可以获得微软大量的培训,微软已经把橄榄枝递出了,就等外包企业接招。
目前,中国的外包产业正在高速发展阶段。赛迪顾问最近发布的一份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高达14.3亿美元,同比增长55.4%。该公司预测,到2010年,中国软件外包市场将达到70.3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8.4%。
但是,与最受外包业务青睐的印度相比,中国的外包还至少有5到10年的差距。中国的竞争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但在质量上远远落后。人力资源短缺是目前困扰中国外包企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未来的宠儿
外包(Outsourcing)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新兴产业。它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战略模式,它是指一个公司将自己的某项业务流程转移到另一个公司。换句话说,就是让一个第三方服务商来执行公司日常的一项或多项业务功能。这样企业既能够专注于核心业务,又可以借助外包获得该企业本身所不具备的国际水准的知识与技术,使一些新的经营业务得以实现。
2006年英国外包协会(National Outsourcing Association)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外包协议使企业节省9%的成本,而能力与质量则上升了15%。2006年世界财富500强的公司中80%的公司全部或部分外包其信息管理功能,外包的业务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其次是人力资源、财务和会计。
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研究表明,世界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大约70%的企业尚未向低成本国家外包任何商务流程。目前全球外包的市场规模在30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之间,2007年全球服务外包总值将达到1.2万亿美元,并在未来若干年内继续保持20%~30%的增速。面对如此良好的市场前景,任何企业都不愿意在这场盛宴中缺席。
外包根据供应商的地理分布状况划分为两种类型:境内外包和离岸外包。境内外包是指外包商与其外包供应商来自同一个国家,因而外包工作在国内完成。离岸外包则指外包商与其供应商来自不同国家,外包工作跨国完成。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差异,外包商通常来自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国家,如美国、西欧和日本,外包供应商则来自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如印度、菲律宾和中国。
总部设在芝加哥的全球管理咨询公司DiamondCluster(Diamond Management & Technology Consultants, Inc.)发表的报告显示,至少80%的全球外包业务都去了印度,这主要得益于其在成本和质量上的综合优势。
而在贸易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中国经常依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迅速成为市场的宠儿,在外包产业的竞争中,中国也没有例外。虽然目前中国的外包产业远远无法与印度相比,但DiamondCluster报告认为,目前中国受欢迎的程度已经显著增加,日益成为信息产业业务外包商看中的承接国。
该报告说,2004年接受调查的外包服务购买方,没有一家向中国外包信息工业领域内的业务,但是2006年已经有6%的公司向中国外包了。与此同时,2004年时只有8%的受访者表示,有计划在今后3到5年里向中国外包信息工业的业务,而2006年计划向中国外包的公司已经增加到了40%。
DiamondCluster负责外包咨询工作的汤姆·威克兰德(Tom Weakland)说,中国作为潜在的外包承接国有自己的优势,包括人工便宜、大学毕业生多、政府积极改善基础设施等。例如,中国的人工大约比印度便宜20%到50%。美国的大公司正在迅速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外包承接能力。它们主要是看中了中国低廉的成本,同时中国北部还可以成为承接日本和韩国外包的基地。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外包产业的重视也是吸引国际目光的重要原因。在4月10日举行的首届中国服务外包发展与合作研讨会上,商务部外资司司长李志群表示,商务部正会同信产部、科技部等20余个部委制定关于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此前,商务部已在2006年就将服务外包产业列为中国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并宣布每年拿出1亿元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资金,国开行也将提供50亿元贷款,用于各地软件外包基地和企业的基础建设。这些资金的具体分配方案也会在年内公布。同时中国外包企业还会享受到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而今年3月在人大通过的新《企业所得税法》确定的税率为25%。
前进的障碍
政府的政策得到了多数外包企业的欢迎。不过,最让中国服务外包企业苦恼的并非资金问题。
广州东莞一家IT外包企业的老总孙志浩说:“国家提供产业优惠政策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去哪里找人,没有人,多大的单子都接不了啊。”
现在,人力资源是外包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以IBM大连的全球服务中心为例,原定该中心的规模预计达到20000人,由于人才短缺,目前只有约2000人。2005年大连软件园与IBM合作的大型机培训,200多名学员还没毕业就被企业一抢而空。
东软董事长刘积仁认为,现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推动服务外包的决心很大,但要缩短与印度服务外包产业之间的差距,必须制定长期的人才培养规划和政策。
他说,政府应该制定政策,鼓励培训机构为外包企业输送人才。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中国的人力资源才能准备充分。
对此李志群也表示赞同。他说,人力资源是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基础和关键。他透露,商务部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并要求地方政府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用于促进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解决服务外包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目前,商务部正和科技部共同拟定2007年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的计划。根据该计划,未来5年间,中国将建设1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家获得国际资质的外包企业。
但孙志浩表示政府的优惠措施并不能一力解决外包企业所遇到的障碍。他说,现在多数外包企业尚未形成规模,也很难有与印度等外包强国抗衡的竞争力。
据了解,中国软件接包企业规模大的也只有1000-2000人,但在印度,前五名的外包公司人员规模都在4万人以上,其外包额度是中国的数十倍。印度外包产业的目标是年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美元,与之相比,中国外包企业无论在规模还是能力上与之都有很大差距。孙志浩认为,企业要做到小而全是不太可能的,正因为每一个接包企业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行业优势,国内企业必须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发挥各自的行业优势,以扩大在世界外包市场上的份额。
此外,刘积仁认为项目规模过小,也是中国外包企业做得很累的原因。一个大项目只需要一个项目经理但可以吸纳上百名程序员,但十个小项目却需要十个项目经理,这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造成很大的负担。
而威克兰德对于中国外包企业的劣势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首要的障碍是文化和交流方面。由于这种障碍,中国无法在需要面对面接触的外包业务服务领域内取得突飞猛进。此外,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也让人担心。
具体说来,文化和交流上的障碍,其实就是中国人不像菲律宾人和印度人那样,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所以不适于承接呼叫中心等需要直接交流的外包服务。不过,威克兰德说,中国完全可以接受应用程序的开发、支持和维护、输入数据以及输入保险索赔单等外包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