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日,由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国从此对外开放了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权,外资石油企业和国内民营石油企业可以和国有石油企业一起在中国石油市场平等竞争。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介绍,成品油、原油批发经营权的放开,对于过去一直由国家统一配置原油资源和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集中批发成品油的中国石油市场来说,无疑将会发生新的变局--从国有垄断转变为国有、外资、民营三足鼎立。
但从目前来看,这种变局还只是一种预期的事情而已。对于已经在中国石油市场掌控了大局的国有石油企业来说,外资、民营石油企业要想撼动其主导地位,显然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
国有企业受冲击暂时不大
光大证券分析师裴孝峰认为,在短期之内,以中石化、中石油为代表的国有公司还不会受到太大冲击。
"原因有三个。"裴孝峰说,"第一,市场开放不等于完全市场化。因为价格并没有放开,还是政府确定。第二,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内主要油品供应商,经过多年的积累和经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营销系统和完善的网络布局,拥有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市场影响力已根深蒂固,对国内成品油市场的掌控能力也比较高。第三,油源问题。民营企业也好,外资企业也好,进入这个市场,油源是头等大事。成品油批发放开,并不等于进口放开。而从短期看,成品油进口权即外贸权放开是不现实的。"
显然,对于外资和民营石油企业来说,面对油源依然被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所布控的中国成品油市场,以及在现有成品油进口权管制的格局下要想撼动中石油、中石化的地位,是很困难的事情。
而作为中国国内主要油品供应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凭借天时与地利,早已完成了运营和销售的网络双布局,在各地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油品配送与分销系统,对中国成品油市场拥有绝对的掌控能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牛犁认为,原油和批发经营权虽然放开了,但是外资和民营石油企业仍将受到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定价管理体制制约。
目前中国成品油的价格由发改委来决定,成品油定价权属于政府管理范畴。国际油价时高时低,而中国国内油价一经确定后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不变,有时候会出现国内油价与国外倒挂的现象。
中石化集团透露,中国将可能实施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新机制将"放弃"原来紧盯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的计算办法,改以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的原油价格为基准来计算油价。
但人们关心的成品油定价权的改革却没有变化,也就是说石油企业仍然不能自主定价。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成品油定价权的改革没有变化的原因,是政府监管部门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购买力和物价指数、批发市场放开、节能、发展可替代能源、燃油税的征收以及国际石油价格等问题。
牛犁表示,成品油定价权不变,那么成品油零售价基本不会受批发经营权放开的影响。因为目前放开的只是市场准入而不是价格,只要成品油定价机制不放开,对中国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的影响就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国内油源绝对控制权的国有石油企业受到的冲击非常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