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正确的定位, 不是不要定位
徐晓 (红网): 师范毕业生争聘高尔夫球童说明了什么?说明就业压力太大,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而沦为了普通的打工仔。虽然球童的待遇是底薪700元/月,但大家知道,这个不包括客人所付的小费,如果服务态度好的话,每月的收入应当可观。据说,即使在中国,球童的年收入从2万至4万元不等。较为理想的收入应当是吸引大学生的重要因素。 即使如此,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能委曲求全,只要能找到一份工作,哪怕是当球童,哪怕是卖猪肉,哪怕是更令人不屑的擦皮鞋、清洁工等等,只要有一份收入就行。这难道就是大学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吗?大学精神何在?难道“中国的大学彻底变成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了?我们的大学沦为了“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我们的大学培养的学生只是为了工作而不顾其他,如此现实和势利,这难道不是大学精神的沦落吗?
奚旭初 (浙江在线): 主流舆论一直在谆谆告诫大学毕业生,不要有太多理想色彩。而现在的情况是,大学毕业生早已没有了理想色彩,只要专业对口,不仅“认同”了低薪、超低薪和“零薪”,甚至专业不对口月薪菲薄也“认同”了。近年来媒体上不断有诸如“大学生低薪时代来临”这样的标题。如果说大学生低薪真的有了“时代”的概念,那么是否还可以说,大学生用非所学的时代也来临了?
王旭东 (大众网): 始终搞不明白,为什么大学生的培养成本是“精英”的价位,培养出来的却是“普通劳动者”?从众多大学的定位与内涵来看,可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场所。凭什么要求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呢?明明是大学的定位与内涵跟当今的就业形势不相吻合,没有很好地接轨,大学生却成了“牺牲品”?大学收费咋不按培养普通劳动者的标准呢?以培养“普通劳动者”的标准来“低要求”高校,却又宽容高校以培养精英的价位来“高收费”。大学生真是有苦说不出。 “精英”的培养成本与“草根”的就业窘况一旦构成矛盾,最大的受害的是广大的大学生。不解决好这个矛盾,大学生们的就业心态与定位能调整好吗?
郭松民 (新华网): 虽然我不反对大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但教育部该如何向社会公众解释自己的承诺? 据我所知,目前任何一所高校的招生简章和专业介绍上都没有说自己是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目标的,教育部颁发的大学生手册上也没有这么标明。恰恰相反,所有的教育机构在招生时,都反复强调自己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目标的。现在该付的钱都已经付清了,四年宝贵的光阴也已经过去了,忽然宣布大家其实还是要做普通劳动者的--这是不是属于虚假合同?有没有诈骗的嫌疑?毕业生可不可以要求学校退款并予以补偿呢?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也许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这种转型的巨大成本和痛苦,都由学生及其家长来承担,却未免有点太不公平了。在我看来,教育部在发出这种号召之前,首先应该进行深刻自我反思,诚恳检讨自己制定和执行的一整套教育政策,并拿出分担成本和痛苦的方案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