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与特点
1972年中美缓和以来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
冷战时期中美关系的特点是战略基础巩固,面对苏联的共同威胁,双方合作的意愿是比较坚定的,但是合作的领域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安全领域。80年代是中美安全合作的“黄金时代”,中国一度被认为是“北约的第16个准盟国”。
冷战后中美关系的特点是波动性加强,同时其结构趋向正常。具体来说,冷战后中美关系的特点是:(1)第三者因素下降,决定两国关系是合作还是冲突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双边关系内部;(2)政治经济不平衡,政治关系波动大,经济合作持续发展;(3)政府对两国关系的主导性下降,非政府因素的影响力上升;(4)中美力量差距在缩小;(5)两国内部都同时存在制约和支持双边关系发展的因素;(6)中美关系的影响力日益超出双边的范畴,成为影响亚太地区国际形势的关键因素;(7)这是两个全能冠军型国家间的关系,两国的力量比较均衡,都同时具备硬力量和软力量。
总的来说,今天中美关系的范围比冷战时期大得多。由于接触面大,因此摩擦点就多了,但同时维持关系稳定的因素也多了。可以说,现在的中美关系是一种复杂的、成熟的大国关系。
美国的政治选举周期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在冷战后有所上升,但是中美关系总是最终克服了周期影响,回到正常轨道。这又从反面证明了中美关系的韧性和成熟度。无论是克林顿还是小布什,冷战后美国新政府的对中国政策都经历了一个“三部曲”式的演变过程。克林顿在1992年的大选过程中不断攻击老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在其执政初期将人权问题与对华贸易挂钩,结果根本行不通,于是转变为“接触政策”,再到1998年访华时提出与中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2000年大选中小布什大肆攻击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坚持说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者”,但“9/11事件”后,小布什对中美关系的定义转变为“三Cs政策”,即“建设的、合作的、坦诚的”,趋向积极,然后到2005年9月当时的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利益攸关方”,其对中国的定位就趋近更现实了。
目前美国对华政策是两面下注的接触(hedging engagement)政策,接触(engagement)是其主导面。这一政策融合了美国外交中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传教士冲动与中国市场神话,榜样式领导(to lead by example)与力量型的领导(to lead by force),因此将是有生命力的政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接触政策越来越成为美国对华的唯一政策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