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
支撑中美关系的框架文件是三个联合公报,即1972年2月的《上海公报》、1979年12月的《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的《8·17公报》,贯穿其中的一个关键词是“台湾问题”。
台湾与大陆的分离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内战的产物,所以“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中国是世界大国中唯一处于分裂状态的国家,实现祖国的完 全统一是国家使命,这不是哪一个政党的问题。“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是无法让步的。在“台湾问题”上,中国的基本方针是在承认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中国大陆的现代化发展和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和平统一。在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目标之前,防止台湾正式从中国分离出去,将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美国卷入了国共内战,并直接导致台湾与大陆的分裂,而且现在仍然是台湾最重要的外部支持因素,因此,“台湾问题”也就成了中美关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通过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方重申了“一个中国原则”,美方确立了“一个中国政策”,从而在“台湾问题”上有了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安排。在《上海公报》中,美方表示“认识到两岸中国人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美国对此不持异议”。在《建交公报》中,美方接受了中方提出的美国对台“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在《8·17公报》中,美方承诺在售台武器问题上,不提升武器技术水平并在未来以适当方式结束武器销售。
不过,就在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后不久,在美国国会亲台派议员的压力下,同年4月美国政府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这一美国国内法律的基本精神与三个联合公报是矛盾的,这是“台湾问题”迄今仍在干扰中美关系大局的法律根源。
从1972年到1989年,“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是被边缘化的。但是,1989年以来,由于台湾岛内政治的异化(从正常的政治民主化异化为台独化),由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势力的介入,“台湾问题”重新突出。在台湾政治台独化之后,两岸政治争论的性质由治权之争(即哪一个政党更有合法性来代表和治理中国),转变为主权之争(即台湾是否是中国的一部分)。对于中国来说,治权之争是可以讨论的,主权之争是不可以接受的。随着台独化导致两岸政治矛盾尖锐化,加上冷战后美国对台湾的支持力度加大,“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冲击远远超过了冷战时期。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政府逐渐认识到激进台独不利于美国的战略利益,开始警惕和制约激进台独,但是美国对台政策的内在矛盾性和双重性决定了美国政府制约台独的能力是有限的。随着2007年台独原教旨主义将推动实质台独,“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可能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