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环球观察
中美关系:不平凡的35年
· 时间: 2007-02-13 · 金灿荣

1972年2月21-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两个巨人在经历了自1949年以来20多年的对立之后实现了缓和(rapprochement),两国领导人进行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就在尼克松总统离开中国的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史称《上海公报》。中美缓和震动了国际社会,西方媒体称那个日子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国从此共同见证了35年坎坷而不平凡的岁月。

 

成就

今天中美关系的深度、广度和成熟度是当时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超出35年前最乐观的估计。从中国外交的角度看,1972年以来的中美关系堪称近代外交史的奇迹,异常成功。以贸易关系为例,1972年中美两国贸易几乎为零,而到2006年据中国海关统计两国贸易额将超过2600亿美元,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已经在经济上形成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总的来说,两国合作的基础是大大扩展了。

中美关系的独特性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来了。中美缓和始于尼克松总统对一个美国公开敌视了20多年的大国的正式访问,体现了两国领导人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决心。一般的外交文件总是尽量列举共同点,回避分歧,而《上海公报》的独特性在于,双方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列举各自立场的不同,用小部分篇幅集中寻求共同点。结果双方成功地搁置了极其重要和敏感的议题--台湾问题,从而在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这个战略议题上获得了坚强的共识,进而为此后的关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2年的中美缓和源于双方的利益考虑。当时中方的考虑主要有三点:借助美国缓解苏联对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全压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围绕台湾海峡的两岸搏弈中赢得优势。而美方的考虑应该也是三点:获得对抗苏联的新杠杆;通过中美缓和帮助美国从越南撤军,跳出越战泥潭;按照美国的意识形态重新塑造中国。

现在看来双方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并且还有额外的收获。所谓额外收获主要是指:帮助美方“较早的”赢得了冷战;帮助中国改革开放;实现了亚洲地区的稳定,从而有助于亚洲发展,没有中美缓和,亚洲四小龙80年代的崛起就会困难得多,对于亚洲而言,良好的中美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产品”。

35年的历史给人的经验很多,这里强调两点:一是中美两国客观上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如果说共同对抗苏联霸权主义的战略需要促成了最初的中美缓和,那么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则是中美关系能保持发展到今天的基础。二是政府的合作政策对两国关系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最佳选择。中美关系极其复杂,存在着诸如台湾问题这样的爆炸性问题,因此这一对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两国领导人和有识之士给予高度重视,需要政治意志和政治投入。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报道:
· 中美首次战略经济对话勾勒经济关系路线图 [2007.02.04]
· 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中美由利益攸关方到建设性合作者 [2007.02.04]
· 中美经贸摩擦与美国对华经济对话新路线 [2007.02.01]
· 经济对话机制启动 彰显中美战略内涵 [2006.09.22]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