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两个巨人在经历了自1949年以来20多年的对立之后实现了缓和(rapprochement),两国领导人进行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就在尼克松总统离开中国的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史称《上海公报》。中美缓和震动了国际社会,西方媒体称那个日子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国从此共同见证了35年坎坷而不平凡的岁月。
成就
今天中美关系的深度、广度和成熟度是当时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超出35年前最乐观的估计。从中国外交的角度看,1972年以来的中美关系堪称近代外交史的奇迹,异常成功。以贸易关系为例,1972年中美两国贸易几乎为零,而到2006年据中国海关统计两国贸易额将超过2600亿美元,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已经在经济上形成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总的来说,两国合作的基础是大大扩展了。
中美关系的独特性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来了。中美缓和始于尼克松总统对一个美国公开敌视了20多年的大国的正式访问,体现了两国领导人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决心。一般的外交文件总是尽量列举共同点,回避分歧,而《上海公报》的独特性在于,双方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列举各自立场的不同,用小部分篇幅集中寻求共同点。结果双方成功地搁置了极其重要和敏感的议题--台湾问题,从而在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这个战略议题上获得了坚强的共识,进而为此后的关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2年的中美缓和源于双方的利益考虑。当时中方的考虑主要有三点:借助美国缓解苏联对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全压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围绕台湾海峡的两岸搏弈中赢得优势。而美方的考虑应该也是三点:获得对抗苏联的新杠杆;通过中美缓和帮助美国从越南撤军,跳出越战泥潭;按照美国的意识形态重新塑造中国。
现在看来双方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并且还有额外的收获。所谓额外收获主要是指:帮助美方“较早的”赢得了冷战;帮助中国改革开放;实现了亚洲地区的稳定,从而有助于亚洲发展,没有中美缓和,亚洲四小龙80年代的崛起就会困难得多,对于亚洲而言,良好的中美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产品”。
35年的历史给人的经验很多,这里强调两点:一是中美两国客观上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如果说共同对抗苏联霸权主义的战略需要促成了最初的中美缓和,那么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则是中美关系能保持发展到今天的基础。二是政府的合作政策对两国关系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最佳选择。中美关系极其复杂,存在着诸如台湾问题这样的爆炸性问题,因此这一对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两国领导人和有识之士给予高度重视,需要政治意志和政治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