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English FRANÇAIS
首页 >> 中国与非洲 >> 正文

加强对话交流 助力金砖合作 为第二个“金色十年”贡献思想智慧

  ·   2018-07-06  ·  来源: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
标签:2018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约翰内斯堡;郭卫民
打印
纠错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过去10年来,金砖合作成绩斐然,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五国经济总量增长近180%,贸易总额增长94%,金砖国家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超过50%。金砖合作已涵盖政治、经济、金融、贸易、社会、人文等多个领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合作架构,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作平台,成为南南合作的重要机制,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五国范畴。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我们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合作步伐行稳致远,合作成果不断涌现;源于我们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支持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金砖智慧和力量;源于我们秉持维护人民利益的价值引领,坚持发展优先,完善国家治理,努力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阻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个别国家采取不负责任的政策措施挑起贸易争端,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受到严重破坏。受内外因素综合影响,金砖国家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些人借机断言金砖失色、褪色,唱衰金砖合作,看空第二个金色十年。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是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聚焦共赢点,扩大合作面,深化伙伴关系,拓展各领域合作,巩固和扩大金砖国家朋友圈,推动形成携手共进、共同发展新局面,向世界亮出金砖国家的足金成色 

  中国是金砖机制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把金砖合作作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方向。在去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大范围会议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方将设立首期5亿元人民币金砖国家经济技术合作交流计划,用于加强经贸等领域政策交流和务实合作。向新开发银行项目准备基金出资400万美元,支持银行业务运营和长远发展。这些举措,将为开启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提供强劲动力。我们相信,金砖国家携手合作,将会给30多亿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有力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智库是治国理政的智囊团、思想库。智库学界加强治国理政交流研讨,相互学习借鉴,对金砖各国走好今后的道路、实现更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南非国际会议中心高朋满座,金砖国家和非洲地区众多研究实力很强的智库、学术造诣很高的学者云集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是一次思想的盛宴。借此机会,我提几点建议,供朋友们参考。 

  一是秉持平等互信理念。金砖国家虽然国情不同,但处于相近发展阶段,具有相同发展目标。在座各位所代表的智库虽然实力规模不同,但研究领域各有专长,推动金砖合作发展的目标一致。由于国情、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在交流探讨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分歧,但只要我们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坚持增信释疑,相互照顾关切,对话磋商就有了良好的前提,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就有了坚实基础,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交流就有广阔的前景。 

  二是聚焦第二个金色十年智库是思想和人才的高地,具有独特的智力优势。金砖合作的第二个十年已经开启,智库应成为参与者、建言者和服务者,多总结历史规律,多分析发展大势,多研究金砖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多为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出谋划策。为落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成果,中方设立了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各国智库开展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究,由此次会议主办方之一的中国外文局负责实施,欢迎在座的智库朋友与中国外文局开展合作研究。 

  三是推动研讨交流走深走实。金砖合作的第二个十年,将是更富生机、更有活力的十年。金砖智库有必要乘势而为,常来往、多走动,共话发展、共叙友谊。此次研讨会在南非顺利举办,标志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交流在金砖合作总体框架下走向机制化。大家普遍希望这一活动紧跟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步伐,每年在轮值主席国轮流举办,聚焦当年会晤主题,提出我们的思考和建议,使智库合作之声成为金砖合作的最美和声。当然,我们的研讨交流成果不能停留在文字上,而是要通过广泛传播,凝聚社会各界共识,积极影响政府决策。中共中央宣传部将继续通过支持金砖国家媒体开展交流合作,推介好治国理政研讨会共识成果,推动研讨会成果落地落实。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有句谚语: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非洲也有句谚语:一根原木盖不起一幢房屋。集聚更多的智慧火花,才能绽放出耀眼夺目的思想之光。衷心期待大家能够敞开心扉、开诚布公,分享经验、切磋交流,凝聚更多思想共识,收获更多真知灼见。 

  最后,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上一页12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腾讯微博
Facebook
Twitt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