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丹娜•费舍尔(Dana Fisher)(刘宇摄)
(本刊记者 刘宇 纽约报道)为期13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落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丹娜•费舍尔(Dana Fisher)用“脆弱无力且不具法律约束力”来评价此次会议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
在12月21日纽约记者中心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费舍尔以非政府组织代表的身份阐述了作为会议亲历者的感受,并分析造成此次峰会结果的部分原因。
与历届气候变化峰会明显不同的是,来自非政府组织的声音在此次哥本哈根会场内几乎难以被听到。费舍尔认为,这是由于主办方将会议召开的场所安排只能容纳1万5千人的贝拉中心,而此前一个月,登记报名的人数已经达到3万1千人。主办方只能通过限制非政府组织,包括企业、环保组织、专家学者的参与来控制人数。她说:“当然,安保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几千名要求气候正义的抗议示威者和施压团体使主办方不得不减少非政府组织代表团的参会比例。费舍尔表示,这种做法降低了会议的透明度。
费舍尔说,更多国家关注美国采取的承诺姿态,但是奥巴马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却比较暧昧。究其原因,还是美国参议院在原则问题上不肯做出承诺和让步,而奥巴马政府又急切的想要推动医疗改革的议案,因此无心在此问题上过多纠缠。美国的参议员普遍关注政府在大会上表态的立场,对于减排的规定,甚至比1997年《京都议定书》所作的让步更加有限。“奥巴马政府也在等待参议院的表态。美国的法律规定,此类条约必须以议案形式通过国会的所谓执行立法才能生效,”费舍尔说,“否则,即使政府通过美国环保署强行通过,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欧美发达国家提出的每年1000亿美元的援助补偿似乎是此次会议所作的最大承诺,但在会上就被77国集团主席卢蒙巴•迪亚平反唇相讥为还不够发展中国家的“棺材本”。费舍尔表示,就算是“棺材本”恐怕都难以保证。她说:“最现实的还是技术支持和转让,特别是美国擅长的清洁燃煤技术。”她同时呼吁发达国家投入更多的经费在低碳技术研究领域。
大会的最后一夜,各国领导人经过最为艰难的密室会谈,虽然最终使得大会免予彻底失败,却将达成约束性协议的严峻挑战留给了明年的墨西哥会议。对此,费舍尔并未表示乐观。她认为,一切还要看美国明年的国内形势和中期选举的结果才能判断明年的大会是否能达成实质性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