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年画的恒久魅力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专题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武强年画的恒久魅力
• 2012-05-28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这是一块贫脊的土地,但这里的贫脊却成就了一种妙趣天成的民间艺术——武强年画。

多少年来,人们以“武强年画一年古一张”那美好的传说企盼神灵赐给美满和幸福;多少年来,人们以《连年有余》、《五谷丰登》、《招财进宝》绚丽的年画艺术希冀着大地送来丰收和喜悦……

随着历史的脚步,曾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武强年画离开现实生活的轨迹而慢慢远去,成为人们或深或浅的记忆,成为渐行渐远的历史。但是,武强年画曾给予人们的那种远远超出其本身的内在精神和生命力,那优美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却为后来的人们和生活留下清晰的印记。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一个听着年画传说长大的地道武强人,在对这一古老,传统,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武强年画进行重新审视、再度扫描的时候,蓦然发现:贫穷的土地里却沉集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武强的年画却包容着悠久的千古文章。

家乡虽贫但美,醇朴的民情是美、古老的文化是美、原始的荒凉也是美。在中国民间艺术那久远的历史中,武强年画曾是那样的辉煌,她传承着社会的文明,她带给人们的是更美好的企盼和追求。

独特的地域环境和自然物质资源成就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检索历史,武强年画的辉煌时期,曾经达到每年印量多达两亿张,在旧中国每两人平均一张武强年画。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对人们生活和精神的影响已远远超过年画价值的本身。

在武强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山东六府半边天,比不上四川半个川。都说天津人马厚,不如武强一南关。一天能唱千台戏,不知戏台在哪边。”这首融入夸张成份的民谣,却足以说明著名的“年画之乡”当年在生产、销售时的繁荣景象。据考证,当年武强南关就拥有144家画店,周边还有50多个村庄数以千计的农户有画业作坊。为加大年画的销售,还建起了160多处批发庄。而更多的武强人却将传承文明与谋求生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车拉马驮,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家家户户。同时,每年一到八九月间,贩卖年画的商人就陆续的来到武强,到十一月,南关整天就像赶庙会似地热闹起来,大车小辆地将各种各样的年画运到全国各地。

中国百姓之所以这样地喜爱武强年画,是因为武强年画取材吉利,气氛热烈,适应了劳动人民祈求人寿年丰、大吉大利的心理需求,表达的是人们热切的希望和企盼。《五谷丰登》、《福禄寿》、《年年如意》、《摇钱树》等都是武强年画反映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作品,武强年画还采取象征、比拟、双关、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吉祥、幸福和美满,对不良的社会现象进行鞭笞和嘲讽。画一只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则取名《喜上眉梢》,荷塘里一枝出水芙蓉,再画上一条金丝鲤鱼就取名《连年有余》。武强年画更多的是采用连环画的形式,一张纸印多幅画,表现一个主题或一个故事,如《三国》、《西游记》、《杨家将》等以人物的造形夸张,体态传神,不仅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且使人从完整的故事中得到启示和教益。

一幅年画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磨砺这朵艺术奇葩被当之无愧的誉为“民族艺术的瑰宝”、“河北艺术的象征”被国际友人称为“东方圣经的图解”。

尽管武强年画是那样的土气和平白,缺乏现代摄影、图画的华丽和性感,但是,她那包容的艺术内含和那动人故事却是现代艺术所不可比拟的。

当重新翻阅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武强年画传说》一书时,那一篇篇关于武强年画的故事如诗如画,将每一位读者带入一个有着人间烟火的神话世界。这些传说,不同角度反映了武强年画的由来与发展,描述了画乡百姓那艰辛,勤奋、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有着画乡青年凄惋动人的爱情故事,有着讴歌画乡人民抵御外侮,保卫家乡的英雄史诗。聪智的武强人创造发展了年画这一艺术之花,由年画又繁衍了一个个关于年画的传说,这就是古老的文化,她的生命之树常青。

一位国际友人走进了这色彩斑澜的艺术世界,看惯了西洋画、在现代文明中漫游中的她,睁大了蓝色的眼睛,发出令人不解的惊叹。“这真是东方圣经的图解”武强年画这株土生土长的艺术之花,今天已跻身世界民间艺术之林,享誉海内外,近年来,先后有近5万名各界名流、学者、游客来武强参观考察,并有罗马尼亚、马来西亚、韩国等几十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及大使馆的文化参赞来到武强这一古老的艺术之乡,不体会、感受这一古老文化的艺术魅力。奥地利奥中友好协会秘书长燕珊女士两次到武强,她说:“我一见到武强年画就什么都忘记了”。回国后她编印了《中国民间艺术》一书,除了插页外,还用武强年画《赵州桥》作封面,象征在两国间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

这就是中国古老艺术的魅力。这就是武强年画那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她不仅属于武强,属于中国,她更应该属于世界。“新中国的年画从这里走来”不是一名套用语,武强的革命年画已被称为中国美术界的“西柏坡”,中国新年画的摇篮。

河北平山有一句响遍全国的公益广告“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而在河北武强同样的革命老区贫困县,也正在谱写着“新中国的年画从这里走来”的交响曲。

思绪回到那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延安“鲁艺”和平津的进步画家,为落实“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深入战争第一线,来到冀中与武强年画艺人结合成立了“冀中年画研究社”,后来冀南木刻团的画家也来到冀中与之合并,形成新木刻与民间传统艺术结合的一支劲旅,创作了大量富有时代气息和战斗性的新年画。对当时的革命战争、政治运动、土改建政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个时期,华北联大革命师生和武强艺人创作了一批反映抗日支前的《打日本救中国》、《保卫边区》等68 件,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开封》、《打到南京去活抓蒋介石》等41件,反映土改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的《清算图》、《白毛女》、等39 件,反映热爱人民领袖,拥护好领导的《朱总司令》、《邓小平》、《一张幸福的画》、《王大娘赶集》等38件年画作品。

在当时的战争年代,农村没有报纸,没有广播,革命年画的出现,作为唯一的大众传媒,将党中央的声音通过年画这一载体总为传播。好象今天的《人民日报》、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一样把中央的声音传播到了乡村的每个角落。武强革命年画不仅是中国新年画的艺术创作的萌芽,更重要的是她在特定的时期承担起了艰巨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这段历史武强的年画艺人没有忘记,他们说:武强革命年画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奋进、给人以希望,使普通的中国百姓提前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这段历史,新中国的美术界的用。前辈们没有忘记,他们说:这些新年画是“美术史上的一个创举”,在对敌斗争中起到了强大的战斗作在滏阳河畔的武强县城,建筑古朴典雅,富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武强年画博物馆, 在省市的关部门的帮助下,经过重新建设和改造,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武强年画博物馆是1985年建设的全国第一家年画专业博物馆,馆舍古朴曲雅,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既是年画之乡的象征,又是展示、研究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的艺术殿堂, 是河北省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强县在1993年被文化部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武画研究会”会址就设在武强年画博物馆。

武强年画博物馆是目前我国年画专业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陈列形式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占地面积251000平方米,陈列面积2500平方米,共有9个展厅和两个画廊,还有传统工艺复原展示车间和民间工艺品服务部。馆藏明清以来历代年画精品3788件。开馆以来接待了20多万人的参观者,曾五次来馆参观的日本民艺家三山陵女士评价说:“武强年画是中国年俗、民俗文化的代表,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差距加大
徐才厚:要毫不放松地推进军事斗争准备
中国海监船舶编队抵达钓鱼岛海域巡航执法
津巴布韦总统高度评价中国投资对津的贡献
中国主张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伊朗核问题
潘基文呼吁各方充分利用斡旋解决争议和冲突
欧洲议会呼吁叙冲突各方立即停止暴力行动
美国2012财年财政赤字再破万亿美元大关
中国海监船抵钓鱼岛海域开展维权巡航执法
日“购岛”激起中国举国义愤 农业部做好护渔准备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9期
2012年第8期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专题导航更多

庆祝香港回归十五周年

15年前的7月1日,一个全球目光汇聚的时刻,一个亿万国人感动的瞬间。分离一个半世纪后,香港终于重回祖国怀抱。时光荏苒,东方明珠栉风沐雨,始终光彩依然。

2012年全国两会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辛亥革命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叙利亚政局危机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