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小小的银针,一条细细的丝线,一片可以透光的细沙,谁能想到这一幅幅像油画、像素描、像中国画的作品,在一双巧手的飞针走线中,居然能绣出这么美的画卷,这就是苏州刺绣呈给观众的独特魅力。
苏州刺绣简称“苏绣”,是我国著名的手工艺术,分布在苏州及周边地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苏绣由于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典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等独有的艺术风格,与湘绣、蜀绣、粤绣并誉为中国四大名绣。
黄春娅,58岁,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多年来潜心刺绣针法研究,在努力继承传统刺绣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苏绣艺术与西洋美术相结合,不断促进传统苏绣贴近时代的观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在会展现场见到黄春娅时,她正在为欣赏她的刺绣作品《乌鸦群飞的麦田》做讲解。黄春娅说,1999年去美国办一个展览时看到了梵高的《乌鸦群飞的麦田》,当时就被画中这种意境深深吸引了,总感觉梵高的这幅传世经典与自己有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决定回国后将大师的这幅作品用刺绣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黄春娅刺绣作品的选材不再拘泥于传统,开始涉猎更多艺术范畴。
“苏绣虽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的手工艺术,这门艺术要有新的发展和传承就要有新的表现形式,新的表达主题和思想,这么多年下来,我们请过无数次中央美院老师和其他艺术流派的老师为大家讲色彩、构图,讲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国内外流行趋势。”黄春娅说这些年来随着苏绣这门艺术不断汲取新的养分,表现形式、内容以及刺绣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缂丝工笔、水墨;乱针绣、虚实针名人头像;双面绣动物、花鸟、山水摆件屏风等表现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黄春娅还告诉记者,苏绣是一门静下心来才能做好的艺术,面对当今社会的各种利益和诱惑,很多人都不愿意继续从事这门“苦行僧”的行业,因此苏绣的传承和创新就面临着重大的考验。
“前两年真的就要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了,像我们这些有点成绩的年纪都大了,所以在培养接班人这方面我们就有自己的考虑,让他们如何在更短的时间里把更好的东西接受下来,经过苏州刺绣研究所领导及相关负责人的研究,我们专门组织了一个培训教育研究组,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更快的进步。”黄春娅说,通过近两年的不断努力,苏州刺绣在传承和创新方面有了非常好的起色,这也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府近些年来对此项非遗项目的关注和重视。
“苏绣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它最擅长吸取别人的长处,把它变为自己的,又保持了自己的风格,艺术就需要这样的取进来,拿出去,不断地沟通和交流才会有更好地发展。”谈到苏绣的恒久魅力以及未来的发展,黄春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