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全力应对灾后次生灾害
吕 翎 • 2008-05-27 • 张志萍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发生在中国西南部四川省汶川地区的8级大地震让数百万当地民众陷入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的苦难当中。距离地震发生已经过去200多个小时,救援工作仍在夜以继日地展开,10多万的解放军官兵和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救援人员、志愿者还在继续奋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抢修通往灾区的道路,不遗余力地抢救生命。大量的救灾物资以及来自国内外的捐献的善款和物品正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

在救人的同时,对地震次生灾害的防治也迫在眉睫。目前最担忧的,是灾区存在着的大量危险的次生灾害隐患。通常地震发生之后引发的火灾、水灾、滑坡、剧毒或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放射性污染、疫情等都可能成为次生灾害源。如果处理不好,所引发的后果依然会是灾难性的。

历史多次告诉我们,大灾之后常有大疫。此次中国政府已考虑在先,已提前采取多项措施,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情发生。由于四川灾区地处盆地,近日又开始气温升高,并且连降大雨,各种瘟疫蔓延的速度也可能因此加快。再加上灾区地形复杂,人口分散,对及时发现许多可能导致瘟疫的疫源非常不利。这些都增加了防疫工作的难度。值得庆幸的是,到目前为止,在全体相关人员的努力下灾区尚无疫情发生的报告。

灾区汶川地区地处岷江流域,流域上游投运的水电站大坝共29座。目前都暂时运行平稳。但强震之后,许多地方地质结构被破坏,产生种种地质险情,不少房屋、桥梁、公路、水库水坝等设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留下很难察觉的隐患。这些损害、隐患有些可能在当时发作,而有些会在灾后一段时间产生险情。从国内外的经验看,有些地震造成的地质和建筑隐患,甚至可能潜伏几年之久。因此,为避免灾区幸存者再遭次生灾害的打击,对这些可能对灾区构成二次危害的地质与建筑隐患的持续关注、科学监管、及时预警、妥善处置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

地震后引起的大规模山体滑坡,河水冲击泥土、山石而造成堆积,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堰塞湖也是极大的隐患。四川地震已在灾区各河流上形成了多个堰塞湖,这些堰塞湖有些可能会较快溃堰决堤,有些却会如悬在灾区头顶的刀子一般,悬上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

正如许多专家指出的,每一个地质堰塞湖都是一颗危险的定时炸弹,大降雨量、小规模地壳运动,甚至一些偶然的人为因素,都可能导致这枚定时炸弹被引爆。而悬湖一旦决堰,洪水咆哮,席卷而出,其对所经之处的摧毁力,甚至不亚于地震本身。

目前水利部门正在对已经确定的由于此次地震造成的21个堰塞湖进行24小时不间断观测,严防堰塞湖溃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确保一有险情征兆即可在第一时间发布预警,避免对灾区人民再一次造成人员伤害。

此次救灾,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表现出了超强的应急能力和动员能力;下一步的防止次生灾害的工作,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科学统筹能力挑战更大,时间也会更长。很显然,如果不能将防止次生灾害的工作圆满完成,灾后重建将无从谈起,“再造美丽山川”的信心,也会迟迟无法建立起来。

今日要闻更多
中国东海海域领海基点已确定永久性标志
温家宝:坚定不移推进中日各领域对话合作
铁道部称实名购票制是否推广尚无定论
今起我国将有大范围雨雪 影响春运
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正在加速推进
中国劳动者渴望缩小收入差距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主要任务公布
胡锦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关系全
美国希望韩国加入反导系统
四省市代省长、代市长通过正式任命 西藏选出新主席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0年第1期
2009年第12期
2009年第11期
2009年第10期
2009年第9期
2009年第8期
2009年第7期
2009年第6期
专题导航更多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行时

2008年5月12日14:28,中国四川阿坝师专美术系钟楼的大摆停止了摆动,它与师专美术系大楼一起成为汶川地震最著名的标志性纪念景观之一。

1999-2009澳门十年

200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报告显示,82%的澳门人认为“一国两制”在澳门是成功的。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承载人类文明的“墙”
全球经济危机应对与策略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