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霞云岭乡位于北京西南百花山脚下,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距离北京城区89公里。现年33岁的杨维清从小在庄户台村长大,是个地地道道的山里人。
在房山师范学校求学期间,山区学生与城区学生在生活状态和知识面上的差异给杨维清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于是,1997年7月毕业时,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担任小学教师,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努力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山区,见识外面的世界。
摸索中前行
龙门台完小是杨维清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农村地区的小学有完小(即“完全小学”)和初小之分——完小有完整的一至六年级和学生学籍记载,有发放毕业证书的权力;初小则只包括一至三年级,是小学的初级阶段。学校分配给杨维清的第一个工作是复式班教学。所谓“复式班教学”就是在一个教室里,由一名教师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用不同的教材、交叉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在生源少的地区较为普遍。
面对班里20多个五至八岁的小学生,既要给一年级和三年级上文化课又要带学前班的杨维清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师范学校讲授的内容以单式班教学为主,复式班教学只占很少的比例。换句话说,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在工作中并不实用。最初的几节课他总是眼睛直盯课本,完全没有与学生的互动;再加上对两个年级交叉授课的时间把握不好,学生们上课听的被动,他自己讲课也没了精神。
为了尽快适应工作,杨维清坚持每天课后总结,向复式班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并适时修改教案,完善教学设计,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终于在几个月后渐入佳境。
从龙门台完小、庄户台小学到四马台小学、霞云岭中心小学,杨维清在复式班任教9年多。直到2007年,随着山区小学教学条件的逐渐改善,复式班被取消,他才转为执教单式班。
从一堂课两个年级到一个年级,教学时间如何掌握、课堂整体节奏如何把握等等,也随之成为他的新课题。接下去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教学资料,一边向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虚心请教,逐渐摸索出以培养兴趣为先、理解与感悟并重、室内与户外授课相结合的、适合山区学生的教学方法。
亦师亦父
杨维清班里的学生都来自方圆30公里的山区,平时在学校寄宿,周末回家。杨维清和学生们同吃同住,既当班主任又当家长。课堂上,他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治学精神。下课后,他在操场上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谈理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渐渐地,师生之间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晚上,他会悄悄来到宿舍为学生们盖被。深夜,黑漆漆的教学楼里只有一个教室的灯还亮着——为了熟悉教案、保持更好的状态,他经常独自一人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备课、试讲。
在山区任教,物质条件比平原地区艰苦。杨维清在师范学校的42个同班同学中,包括他在内来到山区工作的有10人。那时,山区教师的月工资只有区区四五百元,仅相当于当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半左右。十三年来,和他一同在山区任教的同学或是升职成为领导或是外调去了条件较好的平原学校。如今,依然坚守在山区教学一线的只有杨维清一人。
事实上,杨维清完全有机会写报告、要名额调离山区,像其他同学一样去平原地区享受现代化的教学条件,过更舒适的生活。然而,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热爱和为山区孩子创造广阔前途的责任感最终使他选择了留下。
姜红英是杨维清师范学校的学妹,毕业后也来到霞云岭乡任教。二人于2002年结婚。由于工作单位相隔数十公里,新婚燕尔的小两口几天甚至几周才能见上一面。2004年,儿子杨秉恩出生。2006年夏天,房山山区中学外迁,姜红英原本有机会前往条件较好的良乡地区工作。但为了共同的理想与事业,她坚决要求调入霞云岭中心小学,留在山区与丈夫相伴。
由于山区学校条件有限,夫妇俩不得不把儿子送到房山城区的亲戚家生活。
每周五下午放学,在目送乘坐汽车回家的学生离开之后,杨维清会护送步行回家的学生走一段路。每当有载重汽车从身边呼啸而过,他总是格外注意学生的安全。手牵手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学生们把他当作父亲,而杨维清自己也在尽做父亲的责任。护送完学生,杨维清和妻子一起乘坐近三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回到城区的家中看望儿子,共享天伦之乐。给儿子讲故事是他最喜欢做的事。
谈到儿子,杨维清的歉疚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做了父亲之后才更懂得付出;对儿子照顾不够,因为自己已经把父爱留给了学生们。
随着北京市政府对山区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霞云岭中心小学的硬件条件已大为改善——不仅建成了三层楼高的现代化教学楼,就连残缺的黑板也早已被电脑和电视投影仪取代。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设施,杨维清自掏腰包购买了摄像机和其它电子数码设备,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上山拍摄数码照片和短片,并将学生们熟悉的日常景象以图片形式添加在幻灯片课件里,以此拉近与书本的距离。
学校附近有一座小山。天气好的日子里,杨维清会带领学生们一起登上山顶,进行户外教学。翠绿的山间不时传出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和银铃般的笑声。
对于自己的未来,杨维清很坚定——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山区,有更好的发展,他愿意一直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