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6日,一名来自中国的参展人员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理想家居展”上展示中国苏绣。新华社记者李芮摄
很多人见到“国宝级”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绣所的猫,无不惊呼“简直就是真的”,特别是那双猫眼,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灼灼有光,逼真传神。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她不厌其烦地把一根丝线劈成24丝镶色、衬光,根据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色彩,选用20多种颜色的丝线,用集套针,换针换线向圆心套绣藏针,纤纤线绒,丝丝相嵌,呈现出水晶体眼球的质光感。
中国领导人邓小平1979年1月出访美国时,他赠送给卡特总统正是一幅双面绣《小猫》,它由刚刚担任苏州刺绣研究所所长兼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总工艺师的顾文霞的徒弟余福臻绣制。1981年9月,卡特来到苏州刺绣研究所,对顾大师说:“邓先生送给我的绣品是最珍贵的礼物,这种高超的技艺简直使人不可想象,所以我一直想来亲眼看看,同时表示对你们的谢意。”顾文霞又奉出双面绣的围巾相赠。临行,卡特依依不舍:“我还要再来……”2005年初,一封写着卡特先生“我坚信,此次活动一定会使参观者大开眼界”的信函翩然而至,盛情邀请顾文霞前往美国展示苏绣精品。可当时已74岁的顾大师因身体虚弱无法亲自前往,就让高徒余福臻赴美。参展的31幅绣品都是从师徒两人的精品中挑选出来的,其中21幅为顾文霞所绣。已是80高龄的卡特两次前往现场,不住赞叹“这是绝技,只有中国有!”他还先后寄给顾文霞两封信,上写“苏州刺绣为世界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非常感谢您与美国人民一起分享精美绝伦的作品……我坚信在您的指导和督促下,苏绣这种中国传统工艺将会由一代一代的刺绣人才发扬光大。”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顾文霞等少数几位大师成为苏绣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而在1985年,从所长和总工艺师岗位上退下来的顾文霞筹建苏绣艺术专业博物馆的心愿得以实现,第二年正式挂牌于世界文化遗产“环绣山庄”门口……
创新历史
“不仅要有原创性的题材,更重要的是在刺绣技法上有所创新。”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名张民勤说。
1957年成立之初,苏州刺绣研究所便设立创作研究室,汇集了一大批优秀画家,为绣娘与刺绣师提供大量原创性花鸟、山水、人物、图案等题材;与此同时,也培养了众多刺绣大师和专家。创作设计人员被要求懂得刺绣艺术的原理,还须跟着绣工们学习刺绣的各种技法。而每个绣工都是从传统的刺绣针法学起,数十年的磨练,每个人再依据个人的特长和偏好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专攻,他们也都有不错的绘画基础。“创作人员要懂得刺绣,绣工们更要能读懂画家的作品,只有融会贯通两门技艺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刺绣作品。”张副总经理表示,除了一些来单定制的作品之外,研究所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原创的。
据其介绍,半个世纪以来,苏州刺绣研究所设立了细绣和乱针绣两个专门的针法研究室,创造和革新了200多种刺绣技法,并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走自主创新之路,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各种大奖,并被各国博物馆收藏。“当然,技法的提升跟创作设计人员的指导以及客户的要求均有很大的关系。”据报道,1986年,美国著名生态环境摄影家罗伯特·卡秋慕带着他的摄影作品《黑森林》慕名而来,邀请绣工们用中国的刺绣艺术再现这幅作品。“我们用了3年时间把这幅作品制作了出来,罗伯特看过后完全被东方的这门独特技艺折服了,他惊叹地说——‘只有苏州的刺绣才能如此完美地再现我的作品。’”张副总经理说,此后这位摄影家每年都会拿一幅他得意的作品到苏州,但他对绣工们提出了一个“苛刻”的要求,每一幅作品都要用不同的针法来表现。为了更丰富地表现一棵枯木的肌理、一块苔藓,刺绣研究所的绣工们调动起所有适合表现它的技艺,小乱针、打籽针,甚至极少用到的管子针也被“激发”了出来。“对苏州刺绣一直情有独钟的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抱着传统等于零,传统工艺一定要创新。”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创新资源部经理、拥有20年绣龄的徐肖勤指出,“艺术家的要求虽然严格,但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这对我们不断提高技艺、推陈出新是有很大帮助的。”
事实上,苏绣的历史,正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100多年前,刺绣大师沈寿首次把西方绘画的原理用于苏绣(应用西洋油画光影、明暗的色彩理念),革新中国传统刺绣针法和色线用法,创造了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仿真绣”,使苏绣作品开始有了像油画、照片一样的效果。1911年,她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意大利皇帝和皇后曾亲函清政府,颂扬中国苏州刺绣艺术精湛,并赠沈寿一块金表,这幅作品被他们送到都朗博览会展出,并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之后沈女士又以《英女王维多利亚像》参加世界万国博览会,并获优等奖。一时名扬中外,被誉为“神针”。1912年,沈寿在天津创办自立绣工传习所。实业家张謇担忧沈大师技艺不能流传,于1914年特创办南通女红传习所,聘沈寿为传习所所长兼教习。1915年,美国为纪念巴拿马运河通航,在旧金山举行世界博览会。为了让国外观众更容易接受,沈寿选中了一张意大利明信片上印的耶稣画像(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画家琪特的油画,取材于《圣经》耶稣遇难再生的故事)作为原本,开始了再度创作。她创造性地运用了虚实针、旋针等多种针法,并根据人物肌肤丝理的需要和油画明暗层次的变化,精心选用自己染就的100余种不同色泽的丝线,将“耶稣”复杂的表情、微妙的状态绣织得惟妙惟肖——其一对眼睛若忧若戚,配以飘飘然的卷发,细腻丰满的肤感,可谓出神入化。沈大师还将此件绣品中所用的100多种不同色彩的丝线各取一根,在绣像的上方绣成一个十字架,供观众审辨,以此证明这幅绣像的所有部位无一处是绣后染色的。这幅《耶稣像》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被评为博览会一等大奖,成为“惊世之作”,一时间蜚声欧美。
上世纪30年代,又一位苏绣大师杨守玉一改“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传统运针方法,创造了“乱针绣”,以“纵横交叉,分层加色”的新针法,提高了苏绣的表现能力。
苏绣大师们不断创新的精神,滋润着苏绣艺术,为如今苏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法制保障
“即使是客户提供的题材,我们也要在协议上清楚地说明版权的责任问题。”张民勤副总经理介绍说,到了90年代,苏州刺绣研究所面临改制,刺绣的题材必须拓宽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该所与吴冠中等著名画家签订合作协议,以保障刺绣作品的原创来源。在徐肖勤经理看来,首先要做到懂得尊重别人,“如果说刺绣是对绘画或摄影作品的二次创作,那么刺绣工作者首先要征得原作者的授权或许可。”她颇为自豪地说,“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没有发生一起版权诉讼案件。”
针对目前刺绣业内随便“拿来”与“抄袭”不时造成市场混乱、可又难以量化来界定的现象,徐经理表示,“关键还是要靠从业人员的自律,不断提升整体素质。”
“过去,绣娘们习惯于从书画、摄影作品寻找创作的题材,但时代不同了,传统的书画名作不牵涉版权问题,现代题材一不小心就可能侵犯到知识产权。”镇湖刺绣协会会长虞美华说,版权是个绕不开的问题。
为解决版权危机,镇湖一方面加大对绣娘文艺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开通刺绣版权与产品交易平台,通过资源整合,解决绣娘刺绣作品的原稿来源问题,维护绣娘刺绣作品的版权,征集和购买产品设计方案,区分情况供绣娘无偿或有偿使用。
现在,这一平台建立了3个数据库:一是已过保护期的美术作品库,其中的画作可为绣娘免费下载使用;二是集体购买获得美术、摄影奖的作品库,这里的作品绣娘只需与镇湖知识产权管理中心签订协议后,支付少量费用即可获得刺绣使用权;三是无授权优秀作品库,该库通过会员注册登记自己的真实信息和供需情况,为作品著作权所有人提供作品版权登记和展示,保护创作者合法权益,完成绣娘与原创者的版权交易。
今年2月底,苏州市刺绣研究会又在镇湖正式揭牌。这是一个以抢救、传承、繁荣、提升苏绣文化艺术,开展有关理论学术交流与研究的新社团,成立后将致力于提高绣娘的文化艺术创作水平,解决刺绣题材知识产权纠纷等一系列问题。
“版权危机也唤醒了镇湖绣娘们的版权意识。”虞会长介绍说,如今镇湖注册了“镇湖刺绣”品牌商标和“镇湖苏绣”国家地理标志,对本地绣品予以产权保护。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6月1日起施行。艺人欣喜地盼望着苏绣能得到更好的护佑。同时,这部法律中有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设“退出”机制的提法,也激励他们进一步坚定不让“神针”手艺失传的决心。
“一般人也许只看到‘退出’是一个惩罚性措施,而实际上,它并非简单的除名,这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江苏省文化厅非物质遗产保护处处长冯锦文表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稿起草阶段,他曾多次参与内部讨论。“用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已建立起一个跨民族、跨地区的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苏绣将继续彰显着深厚的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