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浜英语”毕竟是非正规语言,只能限于一时一地。二十世纪初以后,一方面随着留洋学生的大批归国,另一方面由于外语学校的普遍出现,中西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入,“洋泾浜”的词义发生扩展,引申为“南腔北调”,尤其指外地人学上海话口音不纯正。
洋泾浜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在汉语中存在,在其它语言中也存在。现代社会各国语言相互渗透,英语语中外来语也很多。有些很“中国化”的词语,如“Long-time-no-see”(寒暄语:很久不见)也被英语接纳。下列词语已经成为英语词汇:
Bonsai———盆栽 (花卉的一种。这个词语可能引自日语)。
Cheong-sam———长衫。原特指女性节庆时穿的红色旗袍,后泛指袍装。
Confucius———孔子。显然是从“孔夫子”音译而来。
Dingho———顶好,最佳。一家著名的东方杂货连锁店就以此命名。不过虽然此词被收入部分辞书,但一般美国人似乎不懂这个词的意思。
Fengshui———风水。现在看风水在美国已是很时髦的事了,各种相关书籍充斥市场。
Ginseng———人参。主要指北美一带出产的“花旗参”,又称“西洋参”
koolie———苦力
Kowtow———极其卑顺的态度。来自中文的“磕头”
Kungfu———中国武术。中文原词为“功夫”
Mah-jong———麻将
Sampan———指单帆或需用桨划的小船。来自“舢板”
Silk———丝绸。源于中文的“丝”。
Tai-chi(chuan)———太极或太极拳。
Tofu———豆腐。
洋泾浜已被填平近90年了,它早已被人遗忘。洋泾浜英语作为一种中式英语,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所产生并使用,它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独特的语言却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对上海语言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近来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在沪上大热,恐怕与他大量使用洋泾浜英语有关,因为这种老上海的弄堂语言是本地人的专利,也是上海人文化定位的一个重要特征。外地人在上海待的时间再长,对它也无可奈何,因为这些词汇在中文字面上没有任何逻辑,无法“望文生义”。
参考网站:
http://www.yogiyogacenter.com/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401&ID=9521
http://jds.cass.cn/Article/20090304163419.asp
http://shc2000.sjtu.edu.cn/031207/bieqin.htm
http://www.hudong.com/wiki/%E6%B4%8B%E6%B3%BE%E6%B5%9C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4%8B%E6%B3%BE%E6%B5%9C%E8%8B%B1%E8%AF%AD”
http://www.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5/09/08/006296894.shtml
推荐图书:
1.《上海俗语切口》
作者:薛理勇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上海俗语图说》
作者:汪仲贤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3.《上海语言发展史》
作者:钱乃荣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4.《上海方言十夜谈》
作者:汪寿明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上海方言》
作者:钱乃荣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