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上红色的点代表种子字
“在整个地宫中所刻的陀罗尼经咒与建筑神圣化有关,使我们很容易的想到整个地宫就是按照寺庙的设计来建造的。以四大天王守卫在第一个门洞券的入口为例,在敦煌有一个壁画,表现的是四大天王守卫一个宝塔;北京的五塔寺也有这样一种布局。所以我猜想,整个地宫的内部装饰也许包含了一个虚拟宝塔的概念。”
王微是一位治学态度非常严谨的学者。对于她来说,在地宫的一个门洞券的顶部呈现的两个宝塔的浮雕还不是一个足够的论据。她还需要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宝塔是一个垂直的立体建筑,而地宫是一个相对水平的建筑。
两个宝塔
根据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传统,宝塔的每个构成部分都被赋予了一种特别的象征意义。因此在每个建筑部分都会放置相应的佛经和明咒。王微说,北京的一个元代白塔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块汉字石碑上清楚地写道,在白塔的每个特殊的部位都放置了经卷。 1976年大地震之后,白塔出现了裂缝,研究人员在塔内发现了大量的经卷,经卷的摆放方式非常特殊,正好验证了石碑的内容。”
“另外,在许多藏传佛教的文献中,我们都发现有关在雕塑或者宝塔中放置陀罗尼经卷的阐释。其中有一部是由二世章嘉呼图克图(1642-1714)在北京撰写的,他曾是康熙皇帝的国师。他写的这部书清楚地说明了不同的经文和宝塔不同的建筑部分的对应关系。这个文献内容非常详尽,至今还被使用。”
虚拟宝塔
“当我们进入到乾隆地宫的最后一券,也就是放置棺木的金券当中,将墙上不同部位所刻的经文一一分辨出来,并根据章嘉国师的著作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得出一个虚拟宝塔的结论。这些经文是按照一个顺时针的方向铭刻,一直刻到最里面的那堵墙。这堵墙是最为神圣的,象征佛塔的顶端部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乾隆地宫整体配置上相当于一座寺庙,前五券相当于寺庙的各个殿堂,最后一券就是安葬皇帝后妃遗体的宝塔。”
“这个结论充分证明了乾隆皇帝对藏传佛教的热爱,使许多研究人员感到振奋。”王微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