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孔子学院一位来自四川绵阳的女教师,汶川地震后她父母双亡,又离了婚。在这样的背景下,她来到美国一个小镇担任汉语教师。在她去那里之前,镇上的居民甚至都没见过中国人,从这位女教师这里才开始认识中国。这位女教师寄宿在一对美国老夫妇家里,长久的相处让异国文化不再成为障碍,这对美国老人成了她“父母一般的亲人”。这位女教师回国之后,那对美国老夫妻还专程到四川去看望她,亲身了解中国。从陌生到了解,从交锋到交融,在孔子学院这个平台上,碰撞在所难免,也无须回避。自2010年起,美国一些机构开始调查在美孔子学院的“所作所为”,从要求孔子学院提供与中国合作院校、汉办往来的财务报表,到审查教材中是否有意识形态输入等。“地毯式”调查没有查出什么,最终加州某学区在教材审查时对《哪吒闹海》一节提出了意见。检查者称哪吒穿肚兜“相当于裸体”,美国的中小学教材中不允许有裸体出现。这,只是两国文化认知上的差异。
正是由于汉语教学上合作双方的休戚与共、坦诚相待,与各国孔子学院的合作才能继续下去,路也越走越宽。2014年4月1日,最新的英国移民法草案中专门针对汉办的汉语教师及志愿者的项目被单独列出,给予最长24个月的签证,以确保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推广汉语文化,加强中英两国文化交流。
2600年前,孔子对子路说:“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2600年后,孔子学院与所在国院校的深度合作,正进入这样的节奏。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校长奈普说,对孔子学院的热爱是中美两国共同的利益,也是世界利益,他钟爱古老、深奥的东方文化,他的学生有来自中国的,也有打算去中国留学的。
共赢,从多层次平台搭建开始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在许琳看来,孔子学院不止传播孔子的智慧。
“孔子学院就像是一条项链。”许琳说,“把散落在各地的资源联系起来,众多珠子汇聚而成的项链,要比其中单独一颗珠子更有价值。”阿克曼则提醒,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交流的目标已不是宣传自己的文化或者自己的价值观,而是搭建互相理解的舞台。在孔子学院这个日益发展的平台上,谁在翩翩起舞?
孔子学院的老师们是当然的舞者。“我们外派的老师两年一换,每个老师都是‘中国文化的名片’,都是民间大使。”许琳说。这些志愿者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均经过遴选。除品德、学识、教学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要求外,中方院长还被要求具有海外经历,最好精通所在国语言。通过汉办的审核后,中方院长及教师还要经过为期3周的集中培训,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文化、中外礼仪教育等,此外还有严格的心理测试和辅导。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曾总结:“孔子学院最重要的贡献就是,通过这一渠道,我国的知识分子成建制地走出去了,而且是一直在走着。”
这个平台上,还有更多人跃跃欲试。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董事长斯蒂芬·佩里说,现在孔子学院在英国非常时髦。48家集团俱乐部经常举办社交聚会,现在流行说“你好”“吃了么”甚至还有人说“饱了饱了”。斯蒂芬·佩里认为,讲汉语的意义不在于表示自己学习了汉语,而是把中国当作了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文化学者易中天说:“文明的趋向是‘求同’。因为文明的背后,是核心价值;而只有人类的共同价值,才最有价值。”对许琳和她的同事来说,文化交流的平台一旦建起来,它的舞者就不会局限于汉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更多的学校、企业甚至国家都将在这个平台上舞出属于自己的一段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