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防护”胜于“临时抱佛脚”
广州市市长万庆良日前因为此次暴雨应急不力而向市民道歉。事实上,暴雨导致广州水涝早已是老大难问题。2009年,广州市更是斥资9亿元专项资金来应对“治水”问题,相关部门表示要拿防江河大洪的决心来治城市内涝。然而,在30年一遇的强暴雨面前,新老问题似乎都无所遁形:预警不及时,部门联动不力,工程管理缺陷等问题层层暴露出来。
在广州白云机场,由于强雷雨导致上百航班延误,数千名旅客滞留机场。截至10日晚,仍有17个航班延误近1个小时,8个航班取消。这种因服务滞后而屡屡发生的“事故”,导致乘客的极大不满:“有关部门哪怕有句解释和暖心的话也行呀。”
狂风暴雨袭击之后,物价上涨随之暴露出来。在重庆一些灾区,下雨导致停电,民众对蜡烛的需求量激增,一根蜡烛平日5角钱,现在涨到2元多还供不应求。不少群众抱怨,既然早有预报要来大暴雨,为什么有关部门不提前储备物资?
“突发灾害很正常,但城市防灾刚起步。”一些专家认为,面对防灾减灾的新情况,应急处理绝对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系统化的,建立自然灾害的“立体防护”体系显得日益迫切。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朝升说,防灾第一步先是气象部门快速预警,经过快速的信息反馈,相关职能部门联合行动。如暴雨来袭后,水务部门处理排水,交通部门疏导车辆,公安部门维持秩序,薄弱环节如地下停车场则应提前做好准备。
“以往提到防灾减灾,老百姓一般都首先会想到等待政府救援提供帮助,对于防灾减灾的技能也是临时抱佛脚现学。实际上,在灾害频频发生的今天,大家应该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提高应对灾害天气的能力。”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鲁晓东博士说。
在经受了数次大灾磨难后,许多地方的政府和民众都具备了一定的抵御风险能力。在湖南省新化县双林村,暴雨来袭,村里的党员干部第一时间组织群众转移,组织劳动力和学校老师搭梯子把被困村民救出来。一些志愿者也很快到达灾区,搭起帐篷收容受灾群众。
2010年,极端天气灾害似乎如影随形。面对接踵而来的灾害,专家提醒,近期灾害天气频发,过去非常时期才采取的应急预案和举措,必须顺应新形势加以改进。
长效防控才能标本兼治
有着两千余年历史的湖南紫鹊界梯田,没有山塘、水库等任何明渠储水系统,全靠天然自流灌溉,且四季长流不止,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然而,这次强降雨突袭下,景区却遭受严重破坏,梯田垮塌、冲毁近1000亩,受灾5000亩。类似这样的名胜古迹,科学规划保护和长效防控机制更是马虎不得。
细心的小区居民发现,此次广州多个停车场严重被淹,这些地方都没有设置横截式排水管,也没有配置备用的抽水泵,停车场设计有明显缺陷。对比广州市新建的排水系统在暴雨面前显得脆弱,巴黎市下水道经受数百年考验沿用至今的经验更显得弥足珍贵。一些网友发帖呼吁,政府决策必须要注重城市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科学布局。
而市政工程过多,建筑垃圾非法排放,让本就脆弱的城市排水系统雪上加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城市街道水浸严重的地方,恰好就是工程建设集中的部位,垃圾也胡乱堆砌。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表示,现在很多自然灾害容易演变成人为事故,判断的标准就是要看建设有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有没有到位的应急行为,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这种意识,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
“国家对城市主干道要求的排水能力标准是一年一遇,但这个标准是很久以前定的,与如今的防灾减灾形势和城市发展规模已不相适应。”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朝升说,近年来,南方地区强降水天气增多,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应该提高。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认为,当前全社会风险意识比较淡薄,要提高这一意识才能积极地变被动为主动。另外,遭遇大灾大难之后,自上而下的应急举措应多一些,要抓住防灾减灾中的薄弱一环,从基层设防能力做起。(记者郑天虹、刘大江、李松、朱峰、丁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