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热钱”求解
上海证券报:由于全球流动性泛滥、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的外汇净流入压力有所加大,其中不乏“热钱”隐匿其中。如何预期今年“热钱”给国内资产价格带来的冲击?应如何防范?
陆前进:确实如此,目前人民币升值,市场又有加息预期,吸引了热钱的流入,我认为防范“热钱”的第一道屏障是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首先把“热钱”挡在国门外,热钱将无法获得投机收益,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已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这也是防范短期资本流入,外管局称将继续对热钱流入保持高压态势。但是热钱无孔不入,完全防范几乎是不可能,这些外资往往还通过独特的“灰色途径”进入,混在贸易、直接投资渠道中,我们几乎不能对其进行阻止,因为要堵塞这些渠道,成本可能极其高昂,甚至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二是用“池子圈钱”。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就监管入境热钱所作的“池子”比喻引发了市场热议。“热钱”流入,市场流动性会增加,为了控制市场流动性,要把多余的流动性冻结起来,从总量上对冲“热钱”意味着保持市场流动性均衡适度,避免“热钱”对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冲击。央行通过总量调控(通过法定准备金、央行发行和正回购等措施),把过多的“水”引入自己的池子中,防止市场流动性过剩,值得指出的是,虽然这部分“热钱”被引入池子,但还是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
而另一个需要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热钱投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据报道,2010年6-11月半年内达到3400亿元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香港金管局担忧是否有大量资金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进行投机。我认为根据最近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和人民币利率调整的压力,这种忧虑是合理的。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加快,同样对港币也一样升值,人民币的套汇和套利空间加大,投机者有机可乘。在香港把美元和港币兑换成人民币,再投资到人民币金融产品上,待人民币升值一定幅度后再卖出,则能够获得套利和套汇的双重收益。最近香港人民币存款大幅度上升,可能也验证这种担忧是合理的,香港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为这种套汇和套利提供了可能。实际上,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内地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对外延伸,如果投机资金进入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投机,和进入内地人民币市场是同样的道理。目前在内地存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投机资金进入内地金融市场相对较难,但是香港的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投机的机会。我认为,香港金管局和内地的监管部门要加强合作,沟通信息,完善相关规则和监管手段,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平稳发展服务。
曹红辉:所谓“热钱”其实是以经常项目名义或直接投资流入且从事套利活动为主的境外资本。前述各项政策性建议其实主要是针对其或以出口商收的预付款,或以开发各种名目的项目、产业园区而提出的。对于预付款,完全可以延缓其结汇时点和规模,而对于直接投资的外资,则要采用房产、土地、财税等综合性措施应对,甚至对其在土地、房产上的资本利得课以重税。
王皓宇:加息以来,外管局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从进出口结售汇等多方面打击违规资本流入,努力阻止热钱的进入。对于加息和升值,可能引发热钱流入造成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监管层是高度重视的,短期内资本管制可能进一步加强。
但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仍有高增长的吸引力,人民币仍然是低估的,所以不可能阻止套利热钱进入。也因此,中国的投币投放仍然将比较被动,即被动的投放过多,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将在2011年大幅上涨的基础上,继续上涨。股票市场在加息周期的早期不存在大幅调整的基础,但随着进入加息周期的中后期,风险会增大。
更大的担心是,最近两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基本是靠天量的信贷投放推动的,所谓“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这个判断恐怕是不成立的。英国已经因为通货膨胀在考虑紧缩货币,如果有一天美国也开始紧缩货币,那时,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将非常大。所以,请一定关注美国的物价变化。
刘东亮:决定热钱流向有两个因素,一是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走势,如果美元表现强劲,那么可能出现全球资金回流美元资产的情况,而我们判断今年美元表现不会太差,存在升值机会,因此热钱的外在动力不会比去年更强;二是内地的投资机会,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下,内地股市和楼市都呈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对热钱的吸引力可能会有所降低,同时,外管局等有关部门,去年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热钱流入监控的措施,应能对部分热钱流入造成障碍,因此,我们认为今年热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会比去年更严重。
实际上,在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后,金融体系的资金面出现紧张迹象,银行资金压力加大,回购利率大幅上涨,此时热钱大幅流出对经济的危害可能更严重,在防范热钱大量涌入的同时,我们更应警惕热钱流出的风险。(记者 李丹丹 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