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至高荣耀”如何保障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焦点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教师的“至高荣耀”如何保障
• 2012-09-10 • 来源:人民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2012年9月4日晚上,1700万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来到了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参加“至高荣耀——2012年教师节晚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到教师节,这句名言总被拿来引用。无可置疑,至高的职业本应享受至高荣耀。

同时,我又想起了当下正在进行的一项“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公益活动。如果没有这项活动,单肾女教师胡荣,苗乡教师李金和、李应志父子,这些乡村教师的故事可能不会被人“重新发现”。他们在不被人关注的乡村学校甘守清贫,但他们的坚守实实在在地改变着许多农村孩子的命运。坚守在乡村学校的这些教师,是农村基础教育大厦的基石,他们在山沟沟里传道授业,在村头校舍批阅作业,在简陋操场挥汗如雨,在田间地头奔忙家访……这是一群在教育战线上无私奉献着的最可爱的人。这些“最美乡村教师”中的代表,也参加了“至高荣耀”的教师节晚会。

不过,如果认真留意不难发现,每当教师节来临,媒体和社会舆论一方面“尊师重教”,毫不吝啬地把“高尚、牺牲”等等赞誉之词奉献给老师,另一方面,又在热议着“师德”的升浮起落,“师德”的背后,自然是教师节是不是该给老师送些什么礼物。的确,在这个日趋浮躁的社会里,每一个节日都成了应付式的过场,成了商家借以宣传造势的跳板,成为“有心人”人情往来的契机,教师节也不例外。

年复一年诸如“送礼、师德滑坡”的话题充斥在教师节前后,其实,我们早该“改造”一下教师节的话题了。社会越来越浮躁,教师的“至高荣耀”从哪里来?首先需要社会真正的体谅。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是难以知道乡村教师跋山涉水去上课的艰辛;坐在电脑前享受网络信息沟通带来的便捷时,我们也难以体会乡村教师在危房里给孩子们上课时的不安心情。而城市里的教师更多的是在感受着现实的多重挤兑。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辩一直不曾消停,教师如果偏离了应试教育的门槛,会被上级或者媒体批评为“禁锢学生思维,侵犯学生权利”;如果注重了素质教育的训练,在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面前,考试分数的失利,老师可能要为学生背负低能的骂名。

没有真正的相对普遍的体谅,再高的荣耀也只是节日的装点。体谅之外,“至高荣耀”更需要收入保障。教师的权利必须得以重视,当教师收入不能保障时,荣誉的奖励也是虚无的。对此,好在各地都有所行动,比如广东省政府日前就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其中明确表态:努力实现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农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城镇教师平均工资水平的目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教师的神圣职责自古有之,而“至高荣耀”从哪里来,精神鼓励,社会体谅,物质保障均不可或缺。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中国首个廉政办公室在珠海横琴挂牌
空军紧急开通云南地震灾区“空中生命线”
香港特别行政区2012年立法会选举投票结束
我国公布2011年度全国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
中日汽车巨头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
中国海事执法船首次访美“台前幕后”
朝鲜军方谴责韩方在西南前线地区挑衅
法国卢浮宫拒绝意大利“归还蒙娜丽莎”要求
胡锦涛就当前中日关系和钓鱼岛问题表明立场
日本政府拟正式决定将钓鱼岛“国有化”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9期
2012年第8期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专题导航更多

庆祝香港回归十五周年

15年前的7月1日,一个全球目光汇聚的时刻,一个亿万国人感动的瞬间。分离一个半世纪后,香港终于重回祖国怀抱。时光荏苒,东方明珠栉风沐雨,始终光彩依然。

2012年全国两会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辛亥革命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叙利亚政局危机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