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本
毕诗成(中国青年报):长期以来,多数地区的低保水平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在物价攀升、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依靠低保生活也难以为继。许多地方虽然财政收入连年增加,但工程项目,行政支出却高的出奇。因此,在顾及民生的,提高低保水平、增强社会福利保障方面投入甚少。于是,低收入人群承受了越来越重的生活压力。
为了民生福祉,政府财政增加“保底”支出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让基层老百姓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把追加的财政投入通过制度性安排固定下来。比如,地方GDP增长水平与社会福利保障基金挂钩,建立地方人均收入水平与“低保线”的关联模式,以科学的计算方法确定地区低保线水平,避免“一刀切”。
直接给低收入人群发红包有两个最大的不确定风险:一方面,难以成为政策机制坚持贯彻下去。另一方面,长期作用和持久成效很难评估。
一个政府,既要善于通过灵活的临时措施解燃眉之急,更要设立稳固机制,让民众免去长期的“后顾之忧”。
张永琪(西安晚报):以公共财政直接补贴民生所需,体现了政府的人本关怀意识,符合公共财政的应有之义。问题是,这种发红包的做法,显然不能代表全体公众对民生财政制度的诉求。在东莞这个打工人口聚集的城市,GDP数字不断很大程度依赖于外来农民工的拉动,而这些人却很难受益。也就是说,“千元红包”虽然体现了民生财政的特质,却无法承载公众对民生财政的根本期待。
当前,公共财政要向民生财政大力倾斜已成共识,但临时性的补贴终究是靠不住的,关键还得诉诸于制度途径。要想真正实现民生财政的公平与合理使用,就必须不断推动民主与法治进程,通过诸如建立工资与CPI联动、物价和GDP挂钩、合理减税等机制,使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体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合理补贴救济,使社会财富的增长最大程度地惠及民生。
辛木(中国网):给每一名城市生活困难人员发放“临时生活补贴”,效果很难持久。要想让庞大的困难群体摆脱经济窘境,政府必须采取长效措施,变输血式的补助为造血式的帮助,使他们走上创造财富的道路。
贫困的根源是贫困者创造财富的权利因为政府缺位而被剥夺。既然如此,要使困难群体彻底脱贫,政府应多做制度安排,比如帮助就业,使他们充分施展创造财富的“可行能力”。
创造合适的就业机会又面临很多困难,最大的恐怕是资金、信息和技术上的缺口,但如果政府能够拥有进行资金储备,免费组织下岗人员培训,对特殊阶层实行不同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问题可能会变得容易很多。
刘金平(光明观察):税收是公共财政最主要的来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公共财政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其存在的价值。根据我国税法,是否拥有东莞户籍,在纳税问题上没有任何区别。然而,以公共财政派发的福利红包,却将非户籍纳税人排除在外,显然有失公平。
事实上,物价飞涨也给生活在东莞的非东莞籍低收入群体带来很大压力。因为他们除了支付必需的日常开支外,往往还要支付租住房屋的费用。由于没有户籍,他们也不能享受看病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公共福利,因此他们才更需要得到公共财政的帮扶,而不应被排除在外。